转发前,我们应该想什么?

2016-05-14 19:51任丽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筛子苏格拉底恐惧

任丽

传播恶的东西过后,你仍然无法从中获得你所渴望的尊重与认可,反而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人希望发生点什么,以激起他又一轮的情感兴奋,以掩盖他脆弱的内在

新闻热点层出不穷,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考过程去接收客观的信息,获得有价值的帮助,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转发刷屏,成为制造恐慌或传播谣言的帮凶?苏格拉底“思想的三个筛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过滤这些信息。

首先判断一下,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的?比如和颐酒店事件,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她表述出来的是真实的吗?从酒店方面的发言来看,他的陈述是真实的吗?在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其实很容易偏听偏信。别说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即便亲眼目睹,也未必能洞悉全貌。如果事件有多方质疑的,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静待这个事件最终继续发展,或许更好。

不过,在万众讨论的热点事件中,保持冷静并不容易,你可能觉得自己没参与,就很没有存在感,或者我不是一个冷漠的人,怎么能够对一个弱女子遭受这样的伤害而无动于衷呢?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作为一个可能的潜在受害者,没有参与进来,难道不是极为不负责任、没有道德良知吗?

而实际上,差不多7亿多的浏览量,多你一个转发也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没有参与进来,并不代表你不关心这件事情。只是,事实尚不清楚,评论岂不是无本之源。如果事实反转,自己的感悟也就多余了。

苏格拉底说的第二个筛子是,你要去看一看,这个事情,是不是善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可见人们热衷去传播恶的东西。

的确,传播恶的东西,让我们站在了道德至高点,我们那些在日常中被压抑的、被扭曲的、被不公正对待的部分都通过恶的热点的传播无限放大。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我们可以去批判他人的过错、职能部门的失职,而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失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过,传播恶的东西过后,你仍然无法从中获得你所渴望的尊重与认可,反而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人希望发生点什么,以激起他又一轮的情感兴奋,以掩盖他脆弱的内在。

和颐酒店事件首先是一个暴力事件,由于众人参与传播,集体无意识的不安全感被无限放大,让大家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恐惧之外,被屏蔽的信息是,当时前台的电话被打爆了,很多酒店的客人在向警方报案,为什么这些鼓舞人心的信息没有有效传递出去呢?

希望我们不要忽视朋友圈里那些善的东西,那些春花秋月,它很容易让人感受到积极的力量,从而激发出自己向善的本能。我成为善的一分子,那么整个社会会不会也向善的方向发展呢?

苏格拉底的第三个筛子是它是不是重要?我既不是当事人,亦不是调查的记者,更不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所以我不可能获得一手的最真实的材料,况且这根本不是我的职责,那么这个事情于我本人来说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和颐酒店事件暴露出整个社会深深的焦虑与恐慌。实际上真的有这么不安全吗?难道因为这个事件我们以后就不住酒店了吗?单身女孩就不能独自旅行了吗?整个社会的信任与安全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践行,自己没有安全感,再通过传播将恐惧放大,这真不是一个智者的选择。

相对于和颐酒店事件,我更愿意说说我的经历。曾经有一次我独自到韩国去旅行,找不到公交车站,就向路边的一位大婶求助。她艰难地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但最终还是弄懂了我要去哪里。按照她指的方向我顺利找到了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突然发现一辆小轿车停在了路边。车窗摇下,大婶招手示意我上车。我当时就这么不假思索地打开车门,上了一个陌生人的车。在路上,她用比较蹩脚的英语简单地跟我说了一下,她曾经去过中国的杭州,对中国的印象非常的好。所以,人和人之间的这种信任感非常微妙,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彼此信任难道不是更美妙吗?

从最牛医闹到天价鱼,新闻热点经常在舆论中三翻四转,因着人们的恐惧而被任意解读。对于被舆论选择的事实,我们更加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冷静的观察、冷静的判断。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个社会冷漠,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投入热情,而是与其用那么多的时间去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情进行传播,不如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

猜你喜欢
筛子苏格拉底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三个筛子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脸大
表达恐惧之情
三个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