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甘肃省民族教育实现长足发展

2016-05-14 09:05孟刚
甘肃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藏区双语甘肃省

孟刚

从顶层设计到措施落实,从实现“两基”到“两免一补”, 从推进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从双语教育到教育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民族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

完善保障措施 实现免费教育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甘肃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民族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省先后召开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全省藏区工作会议,相继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教育厅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甘肃省教育厅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明确提出2020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总体水平和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优先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等国家专项建设,加大了对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支持建设力度,并将民族地区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和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地区,民族地区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有效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的资助力度。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年提高,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中小学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随着民族教育发展政策的落实,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我省临夏州和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业已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全省民族县(市)全部实施温暖工程、学生健康营养工程,并为寄宿生提供交通补助。

促进协调发展 创新办学方式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省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2011年,甘肃省“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包括民族地区21个县(市)在内的全省8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这成为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通过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改薄”项目等措施,全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4-2015年,先后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五年来,省教育厅争取国家资金近3亿元,用于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师培训,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整体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为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我省 “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

过去的五年,全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从2011年起,省上启动实施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力补农村教育短板,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在藏区新建幼儿园113所。

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甘肃实施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并积极改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中职教育均衡发展。同年,启动实施甘肃-天津“9+3”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项目。2014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9+3”免费职业教育试点。

经过五年的发展,中职教育已成为我省民族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平台,同时,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

在高等教育方面,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逐步成为我省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及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基地。2015年5月,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所高等院校——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从当年秋季开始首次招生。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针对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等实际情况,我省不断探索符合各民族地区的办学模式。

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在坚持学校布局调整“四个集中”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了每乡有一所寄宿制初中,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

因地制宜灵活办学。阿克塞县和肃北县采取“义务教育县城办、普通高中异地办”的办法,解决牧民子女上学远、居住分散,经济负担重的难题。

实施对口帮扶。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的支持下,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河北大厂高级实验中学等内地省、市普通高中向全省民族地区招收普通高中生,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中面向民族地区招收高中学生,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在省属高校举办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在省内中等师范学校设立民族班、在省内教育发达地区设立民族高中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及在招生过程中实行加分和倾斜政策等措施,我省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了新成效。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双语教育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十二五”期间,我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通过定向招生,开展对等培养,举办民族班、预科班、民族地区专升本师资班等形式,以及落实“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教师招考和引进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等政策,为民族地区不断补充师资。同时,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在教师培训方面,则通过对等协作培养计划、“国家培训计划”、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以及送教下乡等办法,采取集中培训、置换培训、轮岗培训、远程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5年,省上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从多个方面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并出台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过去的五年,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中,我省进一步完善了“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努力探索和推进新型“双语”教学模式,全省民族地区形成了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在“双语”兼通的地区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二类模式。

近年来,随着受教育者对课程选择的不同,还形成了部分课程以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以民族语授课的三类模式。东乡等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采取以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方式,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2012年7月,甘肃省开展“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有292所,学习“双语”的学生有5万多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有4800名。

到“十二五”末,全省民族地区无论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数还是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都有了大幅增长。仅以甘南州为例,截至2015年底,甘南州有142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12.8万人(含幼儿),双语教育教师1.21万人。

为全面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我省印发了《甘肃省关于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学校全面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月”、“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提高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全省民族地区实现了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类”模式的全覆盖,大部分城镇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室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最新的教学设备已经进入民族地区的许多学校并快速普及,互联网也成为民族地区师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天祝县民族中学的“雪莲”藏文中学网是全国首家藏文中学网站,肃南县把全县中小学计算机教室设备更新列入惠民实事之一,全县各类学校全部建起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教室,装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网上共享……

截至2015年底,全省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达2160所,在校(园)学生57.75万人。民族教育的质与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猜你喜欢
藏区双语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