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文学奖:向现实主义文学致敬

2016-05-14 18:47明星
中关村 2016年9期
关键词:路遥文学奖现实主义

明星

2016年6月12日,第二届路遥文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隆重举行。湖南作家何顿凭借长篇小说《黄埔四期》摘取了第二届路遥文学奖的桂冠。

“路遥文学奖”是为纪念著名陕西作家路遥,由民间发起的纯文学公益奖项,主要发起人为路遥生前挚友高玉涛、高为华。该奖项为年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大奖,每年一届,评选当年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每年奖励一部作品;每年12月3日即路遥诞辰日公布获奖结果,次年3月29日举行颁奖盛典暨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

“永远坚守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学理想,是我致力于路遥文学奖公益事业的全部初衷。”发起人高玉涛认为,路遥文学奖是路遥的、民族的、世界的,而非任何个人与组织的。“我愿做一粒小石子。不索取任何个人利益,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媒体及相关机构的监督。”

与路遥的情谊

在高玉涛眼中,路遥于他,不仅是挚友,还是人生导师。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玉涛就像千千万的中国人一样,任凭时代的大潮决定自己的人生,参军或者做一名司机,对于当时一个农村户口的小青年来说,是非常体面的选择。不论是自主择业,还是追寻自己的理想,对于当时的高玉涛想都不敢想。直到他读了路遥的《人生》,才猛然意识到只有通过奋斗和创业,才能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创作《人生》期间,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路谣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

正是受到路遥的鼓舞,高玉涛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本分过日子”的想法,去做“异常之举”,所以,后来他辞掉了团县委干部职务,去北京闯荡,在西安办厂创业。

1989年,高玉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企业家。但创业的成功并没有冲淡他对路遥的崇敬和对文学的激情。

于是,高玉涛怀揣着《榆林报》总编辑写给路遥的推荐信,带上自己工厂生产的陕北“酸溜溜”沙棘饮料,还有两条高档次的“软中华”,到陕西作协见陕北老乡路遥。在高老师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崇拜之情后,两人“拉”(陕西方言)了许多家乡话。当时路遥在惊喜地自言自语,其中一句话他至今还记在心里,念念不忘——“几十号陕北后生闯省城,闯首都办工厂!你比我小说里的‘孙少安还能哩!”从这以后。两人开始了密切交往。

路遥一生,歌词创作并不多,为数不多的歌词创作中,其中一首是为西安普惠集团创作的厂歌,并邀赵季平谱曲。那是1991年底1992年初的事。其时,高玉涛为西安普惠集团董事长和汉城饮料厂厂长。

1991年12月5日,路遥在致高玉涛的信中这样写道:“在一些事业的紧要关头,谁都有撑不住的感觉。当然,退路是熟悉而轻松的,退下来也容易,但要是这样。丧失的不是此种事业的本身,而在于整个人生的失落。由此而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在重大关头才能得到检验,成功与失败常常在这种地方的毫发之间。”

但是,就在几年之后,大作家路遥因病早逝,年仅42岁。这让高玉涛心痛不已。

高玉涛想,路遥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文学。路遥的作品,如《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经典传世之作,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有更多的后辈沿着路遥的足迹,写出更多的真正关注底层,反映和批判现实的作品,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于是,纪念路遥,成为他创办“路遥文学奖”的初衷,也成为他传承“路遥精神”的行动纲领。

2012年12月1日,高玉涛在北京鲁迅文学院组织了“路遥去世20周年纪念”活动,也是在这次纪念活动中,他提出了举办“路遥文学奖”的设想。

2013年1月8日,以路遥命名的“路遥文学奖”在京宣布启动。发起人是高玉涛,以及另一个收藏界人士高为华。

“玩收藏的来做文学奖?”这是路遥文学奖诸多争议之一。

当然,高玉涛不只做过收藏,他还在完全不同的行业与领域里“闯荡”,比如,他曾创建过包装厂、饮料厂、矿泉水厂、乳品厂、食品厂、生物制药厂,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有部分出口创汇;比如,创办了取名公司(全国首家)、广告设计公司、商贸公司、收藏文化公司等;又如创立的教育书店、命名研究所、收藏文化研究所、《收藏界》杂志社等历程二十多年,至今还在正常运行。

但高玉涛认为,他和高为华都喜爱文学,并对当今文学现状不满,他希望“路遥文学奖”能面向整个汉语文学写作,坚守现实主义文学理想,鼓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高汉语作家和社会公众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视和关注,推动汉语文学的发展。

但在笔者看来,正是凭借高玉涛的跨界思维和能力,才让这一民间首个文学奖可以冲破阻力,力挽狂澜,成功举办数届,为读者甄选出重磅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

高玉涛甚至对媒体强调,“过往的一切都是浮云,不值一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路遥文学奖做实验、做铺垫、做准备的一一我在有生之年的今后,一心一意只为‘路奖这一件公益事业而努力。”

社会需要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特定的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的英、法、俄等国。一段时间里,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曾经大家辈出,在世界文学史上创造出了十分辉煌的成就。

有人指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能够穿越社会生活的表层,深入到人类历史的深处与人类心灵的深处,发现一个时代社会发展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实质,把握时代精神的细微变化,表现特定人群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心深处经历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高玉涛说,“路遥文学的意义在于,只要有穷人、有底层、有城乡差别、有有志青年和社会不公平存在,路遥就不会被遗忘。”

马云对媒体曾多次讲过并在自传中写道:当年他蹬着三轮车到处推销奔波的时候,是路遥的《人生》坚定了他的信念,鼓舞他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房地产大腕潘石屹说每当自己事业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就会翻开《平凡的世界》;当他发现女儿不认真学习、弟弟不努力工作时,就“命令”他们必须读《平凡的世界》。

据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讲,《平凡的世界》是全国高校图书馆被大学生反反复复借阅最多的文学名著,而且都是自愿阅读,并非老师布置。路遥就这样被城市和农村数以亿万计的大中小学学子和社会各界青年人经常阅读着,口口相传着。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指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和作家已有50多部40多人,但让人记住、经常阅读和谈论的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排名第一。

路遥文学奖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争议不断,甚至轩然大波,本身已说明路遥与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对人生的冷静审视,对日常经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恰恰是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具有的品质,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高玉涛甚至认为,“凡是喜爱文学的学子、致力于文艺创作的年轻人、正在文学征途艰辛跋涉的青年作家、已小有名气但尚需鼓励的作者和作家,尤其是生活于底层承受生存压力但怀有梦想的文学青年,他们都是最需要路遥文学奖的群体。总之,我认为在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作家一味热衷追逐名利的当下中国。应大力倡导和鼓励来自民间的文学奖。”

任何一个文学奖项,如果没有正确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就不可能产生科学合理的评选体系与结果。“而路遥文学奖坚持公平透明、严肃专业的评判标准,拒绝暗箱操作、内定名单、商业炒作等文学圈由来已久的种种不良风气与世俗乱相。我们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宗旨,坚守公平正义,直面现实矛盾,揭露假、丑、恶现象,关怀底层写作,鼓励真诚创作,发现和挖掘新人力作。”高玉涛强调。

“如果我们的文化领域充斥的是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奉行的是金钱至上的逻辑,那么我们就会遭遇文化沙漠。如果一个国家缺乏精神,缺少了文化与文明,那么这样的国家绝不可能进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需要希望,而我的努力就是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可能性。”

关于路遥文学奖的奖项设置、评审机制等一系列专业问题,高玉涛及其团队曾在北京、西安先后召开过三次专家研讨会和论证会,集思广益,在学习借鉴“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等世界文学大奖的基础上,制定出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路遥文学奖”评审条例,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版进行跟踪阅读、年度盘点和判断分析。

与其他文学奖不同,“路遥文学奖”的宗旨有三点:第一,倡导文学关注民生和社会底层人群;第二,鼓励和促进现实主义文学创新与发展。第三,挖掘、发现并重奖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上的优秀作品和作者。作为一个纯民间的公益性奖项,奖金与筹办经费全部由民间募集和自愿捐助。

“坚持民间立场和公益性质,其实这才是保持生命力的来源,因为它可以不受官方、商业左右,这是坚持不变的。现在,亟需弘扬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像阎真作品《活着之上》这样认真、严肃、下功夫的作品简直太稀少了。”高玉涛强调。

“把文学上升到信仰,高于生命,这是路遥传统的重要方面。”阎真在发言中说,针对现代人在理想和功利的夹缝中生存的状况,他想写一部批判性小说,对功利化现状进行揭露批判,这才有了首届路遥文学奖第一届获奖长篇小说《活着之上》。

这篇小说直面生活潜规则和学术腐败,既写了以蒙天舒为代表的不学无术、投机钻营分子在大学里的如鱼得水,更展现了以聂致远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但又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另一类知识分子的真实境况。

阎真认为,“欲望不能任性,功利不能野蛮,文学有信仰才有出路。”

2015年的路遥文学奖争夺比2014年激烈得多。

投票在2015年12月2日上午进行,截止到12月2日中午12点,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完成全部投票:“不少评委在几部作品之间挣扎,斟酌再斟酌,有人在《一座营盘》和《黄埔四期》之间挣扎,有人在《黄埔四期》与《一九七九年纪事》和《多湾》中挣扎。”投票结果:《黄埔四期》4票,《一座营盘》和《祭语风中》各2票,《多湾》1票。

何顿花6年时间创作的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黄埔四期》发表在2015年《收获》上。小说书写了黄埔四期一代精英,两个家族在国共两个历史时代,历尽战争的辉煌和家族苦难的命运。

据高玉涛介绍。第二届路遥文学奖的终评委有九位,包括于慈江、孙民乐、邵燕君、赵勇、黄发有、萧夏林、王向晖、鲁大光、陈锟,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解玺璋、杨新岚等担任观察员。评委会对许多知名作家的新作给出的意见十分辛辣。王安忆的《匿名》和严歌苓的《上海舞男》都被毫不留情地批评:王安忆和严歌苓过于自信,但因为写作模式过于成熟,叙事过于格式化,尤其是中篇小说长篇化,格局和高度很难上去,难以期待。王安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其一贯的蜗牛叙事,写景繁复,让读者在她不见天日的语言密林里迷失自己,可谓今年最难以卒读的作品。而严歌苓《上海舞男》里的文艺故事比较生硬,不合生活逻辑。

在争议中求真求实

路遥文学奖是国内第一个由民间人士独立主办的文学奖项。就像任何创新的事物都会带来争议一样,路遥文学奖自发起成立以来就饱受质疑。在高玉涛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一项事业令他这么耗费精力,但他毅然决然地挺过来了,因为这是他可以为之坚持一生的理想和事业。

一些压力如果放在大多数人的身上,都可能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第一,在路遥文学奖未评奖之前。就受到了普遍质疑和路遥女儿路茗茗的强烈反对。路茗茗通过媒体公开回应:“我觉得设立一个文学奖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像国内文学界比较权威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对文学写作者和读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比较严谨一些。如果出现了状况,不仅影响我父亲的声誉,也会辜负了发起者良好的初衷。”除此之外,文坛内外对高玉涛办路遥文学奖普遍悲观,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最终会不了了之。

第二,外界包括路家人担心最多的,就是怕有人借路遥之名圈钱,以谋取私利。

第三,某文学评论家公开表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民间性质的文学奖项”,并认为路遥文学奖“未经申报和审批、资质本身有疑问的奖项,因为涉嫌违规运作,很难长久和持续”。

第四,不少评论批评“目前文学奖已经泛滥”。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不少,其中代表国家层面的最高文学奖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个奖项,都是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还有中国作协下属的国家级社团,设立的一些像冰心散文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等几个全国性的文学单项奖。还有一些以知名作家命名的文学奖如郭沫若文学奖、沈从文文学奖、艾青诗歌奖等奖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

面对这些质疑和压力,高玉涛与另一位发起人高为华回应,要“誓死将路遥文学奖办下去”。

“路遥文学奖”设立专职评委是高玉涛的创新之一,他给评委开出阅读作品的工资。仿照诺奖的标准,路遥文学奖评奖条例里面规定,评委必须要匿名,不能对外公布,公布出去会影响评奖的公正。

除此之余,路遥文学奖还专门设了一个评审委员会,是由文学专家组成的、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人能干涉的。同时,成立了一个监事会,邀请路茗茗、路遥的胞弟、中国文联的领导还有名律师,监事资金的使用。

高玉涛还邀请在文学界有威望的人士担任奖项观察员,对文学奖的评审结果进行观察和监督。除了知名文化评论家解玺璋,担任观察员的还有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当代》杂志副主编杨新岚、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继凯等人。此外,路遥文学奖还设立了两位“监事”王立则和冉劲松。王立则是律师,而冉劲松是油画家。这两位监事主要是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路遥文学奖的经费由路遥生前的好友、文化艺术界和企业界的人士赞助。

面对民间奖项的质疑,高玉涛表示,“我们是个民间的奖项,注重的是文化创新,如果民间人士都关心文学,这是个好事情。”他并不担心违规,也不惧官方来“收编”:“不管谁来收编,都会失去这个奖项的意义。”

对于文学奖项的“泛滥”微词,高玉涛则回应:“法国有1500多个文学奖,中国就十几二十个奖,就以为奖多了,实际上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发出民间的声音。”

“当你以一个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做事情,一定会收获应得的回报。”

迄今为止,高玉涛及其团队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路遥文学奖的评审和颁奖活动。第一届路遥文学奖由阎真获得,获奖作品是《活着之上》;第二届路遥文学奖由何顿获得,获奖作品是《黄埔四期》。两部重量级现实主义作品,俘获了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为路遥文学奖“正名”。

高玉涛说,“就像路遥当年创作《平凡的世界》时,面对整个文学评论界的冷遇和嘲笑,他同时受到诸多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社的拒绝,但他从不曾停笔,也不曾想过要放弃这项庄严而神圣的工作。我和‘路奖也一样,一直在坚定地走着。面对那些争议与质疑,我们永远不会放弃与文学创作同样重要的文学批评。”

猜你喜欢
路遥文学奖现实主义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今古传奇文学奖获奖名单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新法律现实主义
写给远去的路遥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