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连庚:光明的使者

2016-05-14 18:47马淑琴
中关村 2016年9期
关键词:特高压杆塔调试

马淑琴

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从普通的研究工作者,到国内电磁暂态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的人生闪着电一样的光彩。他就像输电杆塔上的一颗螺丝,用尽全身力量支撑着电的输送;他更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电流,放射着永不枯竭的激情与热能。

电是什么?在我们的辞典中,电是光明,是温暖,是动力,是一首灵动并闪光的诗篇;电是科学的造物,是随着时代而复活的梦想,是惠及众生的希望……不论山地还是平原,一座座高耸的输电杆塔巍然挺立,成为一群钢铁的雕像。它们手拉手,共同举起一条空中的天路,举起神州的圣景。

电是为人类造福的精灵,电力人则是光明的使者。

采写电力部门的人和事,有一种由衷的亲近感。因为,他(她)们是有着电流一样激情和热度的朋友。北京海淀清河小营东路,一座楼房大院醒目地挂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牌子。上到主楼五层,在一间会议室里,我终于见到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班连庚。在我的预想里,这位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是戴着金丝眼镜的白面书生,但这位50岁的敦厚男子以他的朴实无华打破了我的习惯思维。班连庚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国家电网仿真中心试验运行部副主任,还另有一个闪光的头衔:全国劳动模范。在宽敞肃静的实验室里,我见到一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鲜红牌匾“工人先锋号”。这是为班总领导的团队:电力系统研究所直流及电磁暂态研究室而颁发的。

班连庚是北京人,家里没有人读过大学,他却于1981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电科院以后,又到西安交大电机系进修了一年,即开始了与电结缘的人生,屈指算来,已经三十余载。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从普通的研究工作者,到国内电磁暂态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的人生闪着电一样的光彩。他就像输电杆塔上的一颗螺丝,用尽全身力量支撑着电的输送;他更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电流,放射着永不枯竭的激情与热能。

特高压串补——引领世界的输电技术

在我国之前国际上没有成功商业运行的“特高压”。前苏联曾建成输电工程,但断续运行后降压至500千伏运行。日本曾经建了两段特高压线路,但一直在500千伏运行。只有我们国家成功研究建设并商业应用了一百万伏的“特高压”输电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输电能力并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以在线路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简称“串补”。特高压串补是我国首次研发成功的。在这之前,我们是向西方学习输电技术,而现在,我们的特高压和串补却引领了世界的输电技术。说到这里,谦逊的眼睛里闪着骄傲的光。

从2008年起,班总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特高压串补技术专项研究。国际上没有成功先例,也就无例可循,只能自主创新。技术是开路先锋。技术若不可行,后续规划都将无法进行。面对“一年后给出技术可行性结论”的紧迫,班总和他的一班人思想和工作上的压力一时间如同“特高压”。班总一方面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把大家的精神从“特高压”的状态解放出来,一方面督促大家开拓思路,研究技术路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他带领大家迎难而上,开展了“额定参数如何选择”,“基本方案如何设计”,“过电压与电磁暂态问题如何解决”等近十项专题研究,历经数万次的仿真计算,组织院内数十位专家进行了20多次的技术讨论,对特高压串补的系统应用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估。晚上,院内仿真楼常常灯火通明。这里虽然不是发电厂,也没有任何的发电设备,但是。却聚集着一群智慧的头颅。这些智慧的头颅正在实施着对于电的创造性的研究和神性的缔造。经过紧张有序的奋战,班总的团队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了技术可行性结论。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大家相视而笑,紧接着,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因为,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特高压串补不是已经成熟应用的超高压串补的简单放大,既要对电网,也要对设备提出全新的技术参数。串补上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达到运行要求,都要经得住考验,参数非常之重要。他们和厂家反复沟通,反复研究计算。全班人员和班总一起连轴转,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拿出了准确的参数。

有了技术参数,就为设备制造提供了科学依据的支撑。设备制造正在紧张进行,但产品付诸工程应用前必须通过实验验证才算过关。火花间隙是特高压串补装置的关键设备,研制难度最大。在型式试验期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时间紧迫,问题棘手,需要班总和他的一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时刻,十万火急。班总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一往无前的劲头带领技术骨干奔赴试验现场进行计算分析,凭借对大量仿真结果的掌握。提出了试验优化方案,并与院内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试验成功通过。

这一切带来的成果是不凡的,推动了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压串补关键设备研制的核心技术,而技术指标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力科研人真正站到引领国际的位置上,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豪与荣耀!

系统调试——关键性的战役

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对于电力部门来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调试。2008年,对于班总和他的团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像是农民的试验田,从晋东南的长治到河南的南阳,再到湖北中部的荆门,一条640公里长的线路,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一段意义非凡的,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班总和一班人将不同寻常的心血和汗水无私地浇灌这块特殊的试验田,果实是丰硕的。

工程系统调试是一个环节头绪多,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量大的复杂工作。而且必须到工程现场。班总如同一线战场指挥作战的将军,运筹帷幄。从前期的技术研究、方案编制,到调试队伍组建,测试准备,再到现场统筹协调,实验指挥,甚至到后勤保障。每个环节,都能看到班总忙碌的身影。冬季的中原大地,高大杆塔挑起伸向远方的电线,在狂傲的西北风中不断地颤抖和呻吟着。班总身裹一件绿色的军大衣,跟班调试。他把人员分成白天和夜间两个班。他总是挑更加辛苦的夜班上,有时干到深夜2点多,有时到凌晨大天亮。但是,对于他这个指挥员,白天照样不能缺席。他盯白班的时候,同事们早晨收到的邮件都是他在凌晨2、3点钟发出的。用班总的话说,底线关死了,必须用充分的技术保障做好调试。

不管哪个工程的系统调试,第一个到现场的总会是班连庚。他给所有参与调试的人员开班前例会,交代一天要完成的项目,确认准备工作和调试中注意的问题。一天的调试完成后,他又给大家开晚例会,完善总结一天的工作。晚上,他还要加班加点研究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现场调试的实践当中,根据调试实际,班连庚先后解决了双回线路在同一杆塔电磁负责耦合关系带来的一系列突出技术问题。他说,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就是电力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9月25日,经过全面严格的系统调试、测试和168小时试运行,承载着无数电网建设者辛劳和希望的世界首个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电东送淮南一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投运时刻。工程投运后,每年输送的电能将超过5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上海新建6座百万千瓦级的火电站,相当于替代输送标准煤1600万吨。它不仅能使淮南成为华东地区能源基地,还可减轻上海、浙江建设电厂的土地环保压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工程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验证特高压交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省占地的优势,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联网——最高海拔的工程

穿着红白相间的T血,或一身银灰的工装,钢铁的魂魄,沿着青藏的阶梯,立于高原的高之上。电的杆塔,举起融进汗水和泪滴的酒盏,举起地球最高海拔的光明。比特高压交流扩建工程早一个月进行的青藏±400kv直流工程是世界最高海拔的直流工程,对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开发配置利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古老的高原上众生的期盼和梦想。对于班连庚和他的团队,系统调试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青海格尔木一西藏拉萨±4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沿线最高海拔53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占87%,建设环境十分复杂。当地高寒缺氧,气候条件恶劣,藏中电网的薄弱更给技术分析带来太多的难题。

每一项调试都要有一个结果。变电站的主控室里,他带着大家检测计算,野外的杆塔下,他和大家一起通过设备采样测试。他说,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当大家的弦绷得过于紧张的时候,他又让大家放慢节奏,“定神”思索。他说,在高度紧张忙碌的时候,只有“定神”,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保持持久的定力。否则,指挥出了问题,损失可就大了。

拉萨的调试任务眼看着快完成了,听说格尔木的调试不太顺利,他就立马儿登上了去青海的火车。夜里,车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会儿又变成了雨加雪。凌晨到达格尔木。天晴了,高原的太阳升起来了。一个巨大的彩虹挂在空旷的天宇,拱起一座七彩的凯旋门,一队甲壳虫般的汽车缓缓驶进。班连庚望着天地之间耸起的输电杆塔的部族,如挺身站立的巨型藏羚羊,钢铁的韧角,举起十万重高远的天光。电的远征,沿着青藏的阶梯逶迤前行。这时,他的心境如高远明澈的天空。因为,他和他的同事们,正是电的圣者,也是用电流写诗的诗人。他们骑着飓风的鞍马,一路风尘,用雨雪的笔,踏着艰辛与孤寂,在橘红、黄赫、铅灰色的土地上,在诗性的高原,写出了一部千余公里长的、光的长卷。

言传身教——带出一支过硬的“铁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除了是科研单位,也是电力行业首屈一指的电力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班连庚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系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他从事电力系统科研和工程工作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这句警句箴言,班连庚理解的很是透彻,体会的也很深刻。因为,他永远忘不了他的两位老师——曾昭华和林集明教授级高工。他们不仅给予他知识,也造就了他的品性。老师所具有的精湛技术以及大公无私、坦诚热情、谦虚谨慎和对知识执著追求的优秀品质深深感染着他。他动情地说,我虽然不是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但是老师对我的影响和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感恩方式就是以老师为楷模,像老师一样做人做事。班连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首先努力使自己成为像老师一样追求执著、学风严谨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并且成就卓著。作为国内电磁暂态学科带头人,他参与编写6项国际国内标准,编写出版3部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已获授权或受理专利17项。

随着国家电网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充实到队伍中来。他说,要吸纳一个团队,责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我必须像我的老师那样,以一颗热情坦诚的心和博大的胸怀对待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知识,让他们尽快地成长。

不缺氧的信念支撑着、锤锻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直流及电磁暂态研究室,成为响当当的“工人先锋号”。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迅速成长,很多人已经在一线科研和实践中担当重要角色。他用心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铁军”,成为电力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特高压杆塔调试
基于北斗的高压输电杆塔智能实时监测技术与应用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基于粗糙模糊集的输电杆塔塔材实际强度精确计算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失效绝缘子判断的仿真计算
调压柜的调试与试运行探讨
特高压输电塔双重非线性分析
千亿投资助推特高压审批开闸2014年迎来特高压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