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纪行·初识墨尔本

2016-05-14 18:47高文瑞
中关村 2016年9期
关键词:市政厅墨尔本法官

高文瑞

墨尔本市政厅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这里可以了解到城市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

墨尔本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的首府,港口城市,地处平原,雅拉河穿城而过,全长242公里,城市最初就是沿着雅拉河建设的。现在两岸高楼林立布满现代建筑。别看墨尔本与水这样亲近,气候却比较干燥,只有少量的矮山,形不成冷暖气流的变化。冬天不觉得那么寒冷,让人觉得舒适。墨尔本城区,人口有6万多,行政区划分10个:墨尔本市中心商业区、东墨尔本、西墨尔本、北墨尔本、帕克维尔、卡尔顿、南雅拉、圣基达路两旁区域、南岸区、旧码头区。而城区和几百个郊区组成了墨尔本地区,人口300多万,面积8831平方公里。

墨尔本市政厅坐落在繁华的商业街上。9月,南半球正是初春季节,街头巷尾飞红吐翠。当地时间下午1点,我们匆匆来到市政厅门口。市政厅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尖尖的哥特式建筑连接着一幢5层的大楼,两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旁边和对面都是现代的商店和专卖店。大门旁还有一家临时花店,不时有人光顾,赏花买花。街上跑着时尚的轿车,也有旧时的有轨电车驶过,人们在街上舒缓有序地行走。这里传递着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信息。

市政厅大门临街,没挂牌子,很像是商业街上的银行或公司。我们进了大门,长长的通道,中间坐着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应该是传达室人员。她询问了我们的身份,登过记,每人发了一个参观牌挂在身上,然后让我们坐在沙发上略等片刻。

不一会儿,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来了。这就是Ray,我们称瑞先生。他个子不高,做过与建筑相关的工作,后来对墨尔本的历史感兴趣,进而深有研究,退休后被市政厅聘为义工。这天周二,轮他值班。他为我们讲述市政厅的情况。瑞先生带我们走出大门,站在市政厅前讲起了大楼的历史。1850年成立了市政府。1867年修建了这座高的哥特式建筑。1908年又建造了旁边的5层高楼,算起来正好百年历史。在澳大利亚,百年以上的建筑如果还在,就不能再拆,要作为文物保存下来。

墨尔本市政厅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这里可以了解到城市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电梯间的墙壁上,挂着墨尔本初创时期三位有贡献人物的铜制浮雕像。雕像下写着他们的名字:Edward Henty,John Batman,Charles Joseph latrobe。这三位原是渔民,当年发现了墨尔本这块土地,给政府提出建议,把原属于新南威尔士洲的地买下来,不是所有权,却可享有经营权和管理权,然后申请建设这个城市。1835年8月30日,在墨尔本的北面和东面找到了负责商业和经营的土著人,正式发现了墨尔本所有的地方,建成了这个城市。三位城市创始人的铜像被安排在了工作人员的必经之地。让人们时刻记住他们。

市政厅里有一间大厅,高大宽敞,三面墙壁上挂着几位人物的巨幅油画像,衣着齐整,面貌庄严,是墨尔本历史上重要人物。大厅内摆放着十几张餐桌,可能也是让工作人员在用餐时不要忘记这些人物。市政厅楼道内还摆放了很多实物。人物浮雕铜像、画像和照片,这些档案都配有文字记录。物品有条型码,人物有出生年月等,就连画像作者的基本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些文字工作会涉及到每个部门,都有人来做这项工作。比如历史部就有两个人,负责古代、现代。系统分工很细,每项工作都由不同的人来跟进协作。这些内容全部数据化,又有IT部门的技术人员来维护,大家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这项系统工作,很像OA系统。

墨尔本市政厅的长官当年主要做法庭、警察、监狱等项工作,相关的文件资料还保存着。现在“法官”的工作内容有了变化,是这个城市的一把手,州政府委派的行政长官,兼有管理职能,我们称为市长。“法官”一般一至两年换届一次。市政厅二层的走廊上,挂着历届法官照片,排成三排,下面注释着他们的名字。五十几位面孔中,一位华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排在最后,是香港人,名叫John So,任期比较长,自2001开始,于2008年10月28日离任,巧的很,再有几天,他的任期将满。

墨尔本市政厅的会场像个剧场,主席台有三个台阶高,上面放着长条桌,后面放着三把高背椅子,完全是法庭的样子。当年法官就是坐在这里处理墨尔本重大案情。会场以主席台为中心,座椅呈阶梯状扇形排开去。左右两侧的二层楼上有几排座椅,市民可以坐在那里旁听。主席台后面有一玻璃展台,里面放着法官用的法锤,从外面的包浆看。应该是文物了。现在市政厅官员开会依然在这里。当然,会场不是法庭,“法官”也不用法锤了。

市政厅里有一音乐厅,那里放着澳大利亚最大的管风琴,在这里可以举办音乐会。二楼的办公室是个套间,外间像图书室,四面全是书架,顶到房顶,上面放满了书。书架按ABCD英文字母的序列来排放,供工作人员随时查阅资料。楼道的休息间里有几个展柜,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实物和证书,都是与这个城市有关的重要档案资料。楼道里还挂着一些物品,既是装饰,也是城市的标记。这些随处可见的实物档案使我们感到,这个历史不很久远的城市,在认真记录着走过的每一步,提示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墨尔本是一座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土著文化、涂鸦文化等。城市有许多土著文化的元素,建有土著文化园,在墨尔本博物馆能够看到土著文化遗产。这里拥有澳大利亚惟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有建于1856年的国会大厦、最高法院等。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后,澳大利亚的首都就暂定在墨尔本,直至1927年迁走,长达26年之久。

墨尔本人口曾在澳大利亚称最,除气候宜人,还另有原因。1835年之前,墨尔本基本上没人居住。历史记载:1836年,墨尔本的人口只有177人;1840年,人口只有1万人。到了1851年,墨尔本发现了金矿,世界各地的人纷纷涌来淘金,其中包括大量的华工。之后,人口急剧增加,1851年人口增至29000人,1854年已达到123000人。1880年,墨尔本曾被报道为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城市。这里淘金的魅力使美国的三藩市黯然失色,也就把它称为旧金山,墨尔本称为新金山。至今当地许多华人办的学校、商店、公司还带有新金山这个名号。清朝末年满清外交官李圭在《东行日记》中就提到了在中国以外的两个海外华人聚居城市,即“两个金山”,并以“新旧”来区别。“新金山”这个称谓算来至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当然,来这里淘金的不仅是华人,还有希腊、印度、日本等世界各地的人。直到现在,每年大约10万名新移民抵达澳大利亚,当中约三分之一在墨尔本定居。据统计,墨尔本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为生于澳大利亚以外的移民,来自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墨尔本使用的语言超过180种,除主要语言英语外,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越南语、黎巴嫩语、韩国语等各种语言都有人使用。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本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在生活习俗、节庆、餐饮上形成不同风格,为墨尔本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墨尔本是一个体育之都,曾举办过英联邦运动会、世界游泳锦标赛,还有每年主办举世闻名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一级方程式赛车。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墨尔本举办了第16届夏季奥运会,那是第一次在南半球举行奥运会,出现过许多有意思的事:由于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动物入境后必须先经过6个月的隔离检疫才能放行,以致马术比赛难以进行,结果该届奥运会马术比赛改在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夏季奥运会同时在两个大洲举行。另外还有不少历史创举,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火种首次利用飞机传递到澳大利亚;在闭幕式上,所有运动员不分国家和地区,手拉手一起进场,象征着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亲如一家。

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十分精彩,给澳大利亚人的印象太深了。建筑也独具风格,水立方就是与澳大利亚悉尼合作的方案。水上运动在青岛举办,这些运动在澳大利亚很普及,皮划艇项目获了奖牌。

我们出了市政厅大门,汇入街上行人之中。迎面过来几个人,看着其中一位眼熟,却不可能相识,再回想,噢,是那位还有几天就要离任的香港“法官”。他与几位同僚一起走进了市政厅。

猜你喜欢
市政厅墨尔本法官
基律纳市政厅瑞典基律纳市
挪威博德市政厅:真实版的“盗梦空间”
“口罩车间”
墨尔本Fitzroy双层住宅
城市改造30年如何重现生机勃勃的“了不起的墨尔本”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电动垃圾车
我的墨尔本
当法官当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