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言教学策略

2016-05-14 17:48周建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眼主旨全文

周建标

文章如人,人有魂,文亦有魂。魂即文之主旨,有时亦可理解成一篇之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是文中最能提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所在,是打开文章的窗口,通常表现为文章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则以一字为限。如果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用心搜寻其中之文眼,则一字串全篇,提纲而挈领,纲举而目张,教学自然游刃有余,眉目清晰。

利用“教学文眼”实施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情感和主题的凝聚点,特别是能体会和把握作者流淌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挚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借助“文眼”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对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文眼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理清思路,可谓教学的必经历程。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很多方法,充分利用所捕捉到的“文眼”的辐射作用,更能按图索骥,老马识途,有效引导学生厘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请看《岳阳楼记》教学片断:

师 课文所描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 第三段描写的景物是冷色调,阴雨连绵,阴风怒号;第四段描写的景物是暖色调:春和日丽,皓月千里。

师 面对此景物,产生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生 前者是“感极而悲者矣”,后者是“其喜洋洋者矣”,一悲一喜,截然不同。

师 这对应了文中哪句话?

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 你对这个“异”字,有什么想法?

生 第五段就列举了“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境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己悲”。

师 文章第二段先描述洞庭湖的总景观,然后分述不同景物下的不同情感,再想到古仁人的表现,一个“异”字突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本质区别,昭示了人生的正确选择。

该片断寥寥对话就把全文的结构梳理清楚,第二段由景入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的“异”情,第三四段分写一阴一晴之“异”景及由此产生的一悲一喜之“异”情,第五段写出两种人的“异”心,两种相“异”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界。一个“异”字统领全文构思,显“异”景,抒“异”情,呈“异”境。

教学《醉翁亭记》,全篇主眼为一 “乐”字,以“乐”字来梳理文脉,或起一针理线头之效。文章首段以醉翁亭引出主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接着第二段写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之乐,第三段写游人之乐、宴酣之乐,末段则描绘了一幅浮世大乐透: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全文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曾说过:“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条理。”在纷繁的言语现象中,必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通道,若能“文眼”开路,沿“眼”深探,文章思路自然了然于胸。

二、文眼有助于学生领会主旨

只有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心,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如何准确把握中心?寻找文眼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文眼虽只区区一字,但一字千金,若能引导学生从纷繁的语言现象中抠出这一核心文眼,也算是火眼金睛了。久而久之,学生能学会以少驭多,沙里淘金之真本领。

请看《陋室铭》教学片断:

师 全文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生 “陋”字。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师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陋室之“陋”?

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房子不高,连草都能伸入窗内,还有说明来的人少,可能是因为不是很有钱吧。

生 屋里的摆设很简单。只有一台素琴,一张桌椅,还有一些佛经。没有其他多余的物品。

师 我们可以想见屋子陈设的简陋。可是作者自己有没有感到简陋呢?

生齐 没有。

师 请简述理由。

生 从“绿”“青”可看出屋子所处的环境非常清幽,他很喜欢这个地方。

生 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看出作者交往的人高雅,不是粗人,人虽少却是有共同志向的同道者,想必谈话充满着乐趣和机智。

生 看书看累了,作者就弹一弹朴素的琴,翻一翻让人清心寡欲的经书,既没有嘈杂的世俗乐曲,也没有官府的枯燥公文,这种自得其乐的雅趣令他物我两忘,其乐融融。

师 所以说陋室其实并——

生齐 不陋。

师 陋室不陋的根源就在于——

生齐 惟吾德馨。

教者抓住“何陋之有”这个线索,确切地说,是紧抓“陋”这个核心字眼,追问“陋”在何处,又追问作者是否感到“陋”,最后归结到“陋室不陋”。从“陋”到“不陋”,从中可窥见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现其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教学上由果推因,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浑然天成。

再看杭州第十五中教师李胜建教学的《石壕吏》片断:

师 用诗中一个字表达你最深刻的感受。

生 苦。

师 “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谁能告诉我们?

生 她有丧子之苦,“二男新战死”;有家庭贫寒之苦,媳妇“出入无完裙”;还有应付抓丁之苦,为了保护老翁,只有自己“急应河阳役”了。

《观潮》则围绕一“观”字,跟着作者的视线,观江潮伟观图,观水军演习图,观吴儿弄潮图,观江干观潮图。“观”尽潮水之雄伟,“观”尽潮人之百态。一“观”在握,任其潮起潮落,总跳不出“观”之眼中。

2.从课文的开头或结尾处去找文眼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道出了寻找文眼的正确途径。

有的文章往往开门见山,首端即和盘托出一文之主眼。如《口技》中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教者便可遣使“善”字来统筹课堂。

师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口技者之“善”?

生 从道具的简单“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说明口技演艺之高超。

生 从他绘声绘色地表演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发生在这家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生 从宾客逼真的反应上可以看出表演确实以假乱真。

师 “善”,不是一般地“擅长”,而是“特别擅长”,从表演内容的繁富,表演声音的酷肖,表演道具的简单,再到听众反应的惟妙惟肖,都写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超群。

更多的文章是卒章显志,在末尾段中点明题旨,抓住此“显志”之字眼,全文教学便“形散神不散”了。

《湖心亭看雪》最末一句即显示作者的核心特性:

师 作者的形象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

生 痴。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以看出。

师 他对什么痴呢?

生 西湖雪景。天冷,夜晚,却还是独自去看雪。他看到“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可见其赏爱不已。

师 可谓是痴人之痴行,痴人之痴景。还对什么痴呢?

生 对一种雅趣生活的痴。当素不相识的人拉他同饮,他“强饮三大白”。可见他的真率自然。

师 真是痴人之痴性。除了这还有对什么的痴呢?

生 从“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答非所问,我们学过历史,知道明朝首都是金陵;还有从课文注释一中可看出,作者深深怀恋明王朝。

师 这就是痴人之痴心。他对旧王朝念念不忘。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以一幅痴景,一种痴行,一颗痴心,突出了自己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体现出自己的故国之思。

一个“痴”字,串起痴景、痴行、痴情,把一个率性而为、卓然特异、怀旧守故的文化遗民形象凸显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最末一句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个“奇”字统领全景,“奇”在“清流见底”“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的色彩上,奇在“高峰入云”“沉鳞竞跃”的高低错落上,奇在“两岸石壁”“猿鸟乱鸣”的动静结合上。但这样美丽的景色为什么没有人去欣赏?说明世俗人热衷于争名逐利的心态特点,由此告诫做人应拥有与世俗不同的“奇”特心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最末一句,这个“闲”字功用不少。它提示了写作缘由:因贬官得“闲”,苏轼此夜忽悟“闲”之真谛,心灵不再为形所役,可抒写心灵之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因空“闲”才会寻张怀民,才会一起散步,才会欣赏到优美景色。道出作者的复杂情感:有傲气,有喜气,有怨气,有大气。可问:“闲”能解释为“没什么事做”吗?然后出示材料:苏轼贬黄州,租50亩荒地。引导学生探究出这里的闲人不是清闲的人,而是有闲情雅致的人,苏轼的“闲人”体验,使他具有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清旷胸襟,具有了超越物外、与道为一,无欲无念而又能随时随地将生活艺术化的品格。可见,“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

3.从隐含的文意中寻找文眼

并不是所有的文眼都可从文中直接捕获,有的需要根据文意提炼概括出来。这就需要慧眼识珠,从文本表象中探寻出隐含深处的真义。

如《桃花源记》教学片断:

师 “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渔人开始“忘路之远近”,后来带人去寻找,“不复得路”,他就像做了一个——

生齐 梦!

师 是的,犹如一个梦境。我们先来看桃源梦境的入口是怎样的?

生 是一个比较隐秘的所在,

(生读“林尽水源·····才通人”,理解译释略)

师 接下来,梦境大幕拉开了,我们来看看吸引渔人的是什么?

生 有景物的美好,有人际的和谐,有待客的热情。

(生读“复行数十步······不足为外人道也”,译释理解略)

师 这样美好的梦境能否成为现实呢?

生 不能。

(生读“既出······后逐无问津者”,译释理解略)

师 作者如此设计梦断桃源的用意是什么?

生 说明桃源梦在当时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围绕“梦”字来构建,桃花源之“梦”既是作者所追求的梦想,也是千百年来芸芸众生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作者从入梦,继而显梦,最后寻梦,梦断,表明人间美梦是可望不可即的,是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的。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围绕一个“清”字做文章:环境是清幽的,潭水是清澈的,在这样清寂的氛围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因被贬谪而产生的凄清之情。

李华平教授曾说过: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要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尽可能在文本内部找答案。解读文本,必须原汁原味地直面文本,不带任何先入之见,老老实实潜进文本,嵌入语言文字的深处,去触摸每个文字的温度,咂摸每个文字的意蕴。

此言极是。读文最忌粗糙表面,浮光掠影。对于一篇课文,总要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 探其精微,真正领悟文章的主旨,才能炼出一个个鲜活凝重的文眼。教学切忌主次不分,枝蔓横生。“捕捉‘文眼,整合教学”,是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课堂脉络更清晰,教学指向更明确,主旨领悟更显豁,学生思维更活跃。同时,在写作指导上,运用“跟踪文眼,组织材料”之法,学生的线索意识和主题意识得以强化,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精练。

当然文眼不是生拉硬扯地抠出来的,而是文意的自然结晶,是文脉的必然归宿,是情感的最终聚集。文眼本天成,慧眼偶得之。让我们努力探寻文本中那或隐或现的文眼珍珠,让课堂教学因之而熠熠生辉。

[作者通联:杭州市富阳区永兴中学]

猜你喜欢
文眼主旨全文
全文中文摘要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主旨演讲
全文中文摘要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青年再造
平淡真实显主旨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