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前世今生

2016-05-14 17:48陈振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作文题命题

陈振林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是一道漫画作文题。考前呼声特高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终于没有现身,这让不少人(包括考生、语文老师以及所谓作文专家)有些失望。他们可能在心里会说:怎么不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呢?

他们没有料到2016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的命题人会虚晃一枪,让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唱了一出空城计。我们再看2016年其他几道高考作文题,同样不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笔者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实在高考之前就和好几个省市的同仁探讨过2016作文的命题方向问题。我直言不讳地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生命力不会很强的。有同仁说,应该两年之后就会消失的。我们没有想到这么快,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是在2015年这一年昙花一现,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这样“短命”,是自有它的理由的。我们不妨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前世今生说道说道。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前世”:还是材料作文

我国高考作文目前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这三种题型经过三十余年的创造和演变逐步形成主流。恢复高考之初,出现最多的是标题作文,但标题作文容易引发写作的“八股化”。不久,出现了材料作文,就是所谓的“旧材料作文”。旧材料作文,要求全面把握材料,联系实际,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且有限定写议论文体之嫌;有出题者明确提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的作文要求。

在这种“放不开手脚”的情况下,1998年新创了话题作文这一题型。话题作文,是就一“话题”,由考生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虽然自由得多,但是防套作和宿构的功能比较差。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语文命题组在原有材料作文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形成了新材料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题型这样要求:“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种材料作文题,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新材料作文题型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

2012年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要求“全面总结材料型作文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考试内容改革”。于是,又一种材料作文题目横空出世。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两个作文题,在陈述材料之后,就立意与写作形式方面发出了指令性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两个作文题目,都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这种材料作文,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命名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但我们仔细一想,这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其本质上仍然是材料作文,它与二十年前的所谓“旧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一脉相承。所以有人撰文指出1989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就是“任务驱动型”: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想立志报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班主任、父母各持己见。他为此感到困惑、苦恼,他写了一封信,想听你的意见,你给他写封回信。

之后的1997年全国卷作文试题也是“任务驱动型”:

材料1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一千多个日子。

材料2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1)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像要合理。(2)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3)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4)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1)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2)不少于600字。

这样看来,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是张开先生在多年之后为材料作文题目贴上的一个新标签,或者说是新瓶装旧酒,是“旧材料作文”的升级版而已。更简单一点看,不管什么作文题目,哪一种不是有着“任务驱动”呢?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今生”:只是昙花一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语文学习》2015年7-8期合刊发表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标志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正式命名。这篇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新思路的文章,本来没有过多的人关注。但是,因为更多省市加入到全国联考的行列中来,而张开先生在2016年1月9日再次发表关于“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作文”的谈话,再次强调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这时,似乎全国的语文人一齐注目这个新鲜的名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形式,在全国逐渐热了起来。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这种作文题形式缘起于国外的日常教学与作文考试。“任务型教学”的全称为“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最早由维果茨基(1896-1934年,苏联教育家)提出,后来Pica(1993年)等人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写作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写作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决定式写作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和“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Opinion-exchanging)等。(见《语文学习》2015年7-8合刊,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一出现,研究者多,模仿拟题者多,学生写作多。

我们回过头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确实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从另一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在作文题的材料表述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种作文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考生“写什么”提出了明确的指令与要求,其特点是要求考生在命题者的意图指向下来立意、取材、构思、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题目,对考察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确十分有效,因而使得考试的信度明显提升。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众多高考备考专家形成了几乎一致的“四步写作法”:一、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但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是有着它自身的缺陷的:

是一道设计好了的“论辩题”。作文题有思辨性没有错,但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其实就只是一道设计好的了“论辩题”,这就不恰当了。高中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还不全面,如果高考作文只是偏重让他们在思辨中出作文,这不是拔高了高中生的思辨水平和作文能力么?

有意识地被限制为“议论体”。既然是论辩,那就是有意识地限制了文体为议论类文章。我们无意贬低议论文体,但是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个人认为,高中学生真正优秀的文章是记叙类文章(包括散文和小小说类),这是最能代表学生水平的文体。我们绝对不能为了作文检测无套作无宿构而因噎废食,让学生不写记叙文体。不能写作文学作品的高考作文题,能是好的作文题么?

文章结构无意而成“新八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本质特点是命题者将考生的思考与写作规定了方向与路径。我们的作文专家,已经研究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四步作文法”,事实上我们不少的学生已经在这样进行作文。这种结构的文章,不就是新时代的“新八股”么?

我们可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是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一种趋势!

三、好作文题的特征

高考是面向全国考生的选拔性的考试,作文题至关重要。好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只是在2015年昙花一现。笔者以为,高考作文题不管以哪一种命题形式出题,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既要有现实性,更要有针对性:

2014湖南卷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别人不想去,去了也干不了两年的地方,他一干就是八年,通过他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意志,带领广大乡亲把一个穷乡僻壤,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他看到美丽的山山水水,内心发出感慨:“心在哪里,美丽的风景就在哪里。”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十分推崇这个题目,说“湖南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写一个农村的党支部书记改变乡村面貌的题目,非常接地气”。

所谓“接地气”,就是有现实性。我们不否认现实性,但更要对考生有针对性。这则材料其实是有明确的指向性的,“在一个别人不想去,去了也干不了两年的地方,他一干就是八年”,在党中央开展学习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活动和群众路线活动的背景下,主旋律意识强,紧贴时代。这样有意识地明确地给出了价值判断,势必会导致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不够,有道德引导的作用,但也有政治传声筒的嫌疑。这就容易限制考生的写作空间,考生受到材料的引导,只会朝上述方向去立意行文,也考查不了学生的思辨性。这则材料其实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碰到这样的题,只好是猜想和胡编了。

对学生有针对性,说的是作文题目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好的作文试题首先会注重其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应该公平公正,就要具有信度和效度。高考作文的宗旨之一是引导考生写出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文章。所以考生当然要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高考作文试题当然要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联,引导考生向着健康、阳光的一面前进。作文命题,如果与现实生活相关,尽管不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但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一种隐含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若隐若现,或藕断丝连。更重要的是,要对高考考生有针对性,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借用漫画式材料出题,生活气息浓,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考生有话说,区分度高。

(二)既要有人文性,又要有思辨性

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评点2014年湖北作文题目“山上的风景”、山东作文题目“不同人看到不同风景”,说“是最没有风景的作文,不仅无病呻吟,而且让高考生作此呻吟状,悲乎!我以为,这样的题目让六年级学生做可能还不错,怎么考高中学生呢?由此折射出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之缺憾:教学知识层次不明显,深深浅浅。”

北大教授温儒敏评点2014年山东作文题目“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说“貌似哲理,其规定性又不明确,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也许这两位先生眼界太高,不大了解高中作文教学。其实这正是作文思辨性的体现。湖北作文题目,“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立场不同的人在山脚、山腰、山顶都会看出不同的风景和意境,让考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能写出特别优秀的文章。山东作文题目中让温儒敏先生觉得“无从下手”的地方,正在作文题的妙处,考生可以自由选择来写,可能是雅,可能是俗,可能是闹,可能是静。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景,由考生自己决定。

这两道题目,刚好是既有人文性,又有思辨性的好题目。语文就是“语文”,作文命题体现人文性当是一种必然。命题者没有对材料作出是非褒贬等价值判断,使材料具有多元的思考维度,具有很强的意义包含性和立意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思辨性,发展了学生思维,则是作文命题开放性的具体体现。加大思维力度,强化材料内容、含意的广度与深度,让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思维习惯的考生能尽量发挥其写作才能。

同样,2016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也是不错的题目。题目为二选一,一个是《“老腔”何以让人震撼》,一个是《神奇的书签》。不过人文性要重一些,思辨性要弱一点。

(三)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有创新性

稳定性指某省市或全国卷近几年各自命题的风格大体相近,不会跳跃式随意拟定。创新性指在稳定性的基础之上慢慢发生变化,在创新中进步。这两点考生也是喜欢的。稳定性代表了考生写作文时不会有大的失误,创新性则代表青春阳光的考生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好心态。

2015年全国卷Ⅰ和卷Ⅱ的作文题,所谓的驱动型材料作文,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这不是稳定性的表现,是作文题命制中的一个波折。但好在2016年的作文题很自然地回归到了正常“行驶轨道”。

优秀的高考作文题目命制者,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方向: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激励学生用作文进行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都有话可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吻合。而考生呢,应该不读死书,要与时俱进,两耳要闻窗外事,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恐怕是很难写出高分作文来的。

其实说回来,作文题目好不好关键问考生。真正让考生有话可说,让考生自由挥洒写出优秀作文的题目,就是好题目。什么驱动不驱动,不过是外在的标签罢了。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一中]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你眼中的我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