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精神

2016-05-14 09:42熊雪琴
世纪人物 2016年9期
关键词:微雕刻刀东莞

熊雪琴

何锐志,又名何锐智,东莞市莞城人。1952年出生于东莞,1970年12月应征入伍,1976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旋入陆军二师医院工作,1981年转业回莞,从医至今。幼承庭训,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喜习书画篆刻。师从莞邑著名书法家邓祖颉、汪新士、胡宇基、卢秋、袁赤峰、郭建宗等先生,曾得王京盙等名家指授,精微雕,成为东莞继民国王志勤之后,微雕艺术又一人,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粒米”的追忆

微雕艺术是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微小的一种工艺品,一般有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在材质选择上,何老师介绍说,不单有玉石、金属,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骨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部分作品需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观看到上面的字画内容。微雕创作作品越是细微,功夫越精,价值就越高。所以历代这部分技艺都被称为“绝技”。何老师并非微雕世家出身,但是却对微雕这门“绝技”有着非同一般的灵感和热爱,这其中的缘由要追溯到1966年的一段关于“一粒米”的故事。

1966年,何老师只有15岁,当时何老师就学的学校在毛主席的号召下,进行“红卫兵徒步串联”,从东莞徒步到广州,途径三条河,当时的河都是没有搭建桥拱的,只能渡船而行,何老师依稀记得当时是花了两天才到达了目的地。到了广州之后,他们在游玩诸多地方,随后去了一个当时叫“陈家祠”的地方,在那里布置了一个普通房屋大小的展厅,展厅内陈设展品中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展品引入眼帘。

“肉眼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样,我拿着放大镜,才看到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字迹清晰,对仗工整,我当时就很好奇,又看了看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米粒,上面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使是很清晰的几行诗展现在何老师眼前,他还是心存怀疑,觉得不可思议,也正是这次“一粒米”的问号成为了一个15岁小男孩心里的种子,成就了如今能在一粒米上刻下四十个字的何老师。

刻刀下的世界

也许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个从医数十载的人,为什么会对艺术有如此高深的研究,这与何老师出身书香门第有一定的关系,自小练书法,背诗词,学习传统文化。1976年毕业后的他回到了宜兴部队,在一个紫砂厂拜师学艺,苦学五年,1981年来到东莞,拜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祖颉老师为师,这一路的求学之路其实都穿插在一条人生主线职业上,那就是医生。

何老师1976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之后的人生主职一直都是一名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但是在何老师的眼中,艺术和医术是相互和谐统一的两者,他说:“其实医生最讲究的就是严谨,不管是用刀还是用药,都要考虑到病人的根本问题,一点都马虎不得,比如手术台上,肉眼看不到的皮层,如何能快准狠地找到病人的医治位置,就需要医生的经验和严谨了,其实艺术也是一样,每当我拿起刻刀之前,都会反复临摹,其实最后的那一刀下去,都是无法修改的一个作品,更是需要严谨甚微。”

医院的工作很忙很累,何老师却有妙招来缓解自己的疲劳,那就是书画、微雕、篆刻等。长时间坐着工作累了,回家就站着在写字板上画画,画画累了就又坐下来做做微雕。就这样坚持了数十载。于2016年8月份在东莞莞城美术馆做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的展览,此次展览共计304个作品,其中有208个是微雕作品,其余为书法、篆刻等。

刻刀之下,虽是非常小的字画作品,却是非一时半刻就一蹴而就的,刻刀下是一个书画功底的浓缩过程,也是心态和耐性的放大体现。

细微处显精神

在何老师所有的作品当中,《十二金钗》是让何老师比较得意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费时最长,难度最大的作品。《十二金钗》选取自《红楼梦》,在人物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何老师在讲解这其中的过程时说:“在进行着十二个人物作品的创作之前,我先通读了一遍《红楼梦》,完全不知所云,后来又买了小人书,配合看诗词解释,再后来就看人物的白描图,看完觉得可以开始下手了,就开始临摹。首先呢,还要设计比例,准备要刻12个人物,那么应该如何分配才做合理最好看,后来就选取了1.8厘米宽,6.5厘米高,字数呢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部分,最后决定是115个字左右。”

何老师还特别介绍,难度最大的都不是这些,是人物的双眼皮,因为《十二金钗》呈现的每个女子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双眼皮的距离很细,创作之中不允许出差错,也是不可以更改的。创作之前,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是何老师对自己的最基础的要求,了解其内在的意义,才能更深层次、更透彻地了解作品的精髓,从而展现有灵魂的作品。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艺术与商业似乎是人们一直都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在何老师看来,艺术创作需要经济做基础,所以也免不了要谈论到用金钱衡量的价值问题,但是如果过于在意和追求价值的金钱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创作的灵感和作品的质量,心里就一直有一个金钱的包袱存在,这样作品的创作就无法做到淋漓尽致,作品本身也会掺杂一些不纯洁的物质。而对于何老师自己的艺术之路而言,他说:“我是2012年就退休了,退休之后,我会一直关注艺术,做我的微雕,不断地完善我对艺术的追求,展现更多的作品,而这所有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完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不会过分追求除作品之外的东西。”

与何老师交谈,欣赏他的作品时,就从内心由衷发出感叹,不只是感叹一个个如此小巧玲珑却精妙绝伦的作品,更感叹他多少年如一日的在做好一件事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把艺术当成自己的事业一丝不苟,把医生事业当成是艺术严谨对待,正如何老师的父亲在百岁题下的那行字:细微之处见精神。何老师也非常鼓舞喜好微雕人士能够坚持自己,他也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跟有兴趣的人士交流分享。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脚踏实地精神是何老师对积累路上的必选项,而知识的拓展,严谨的态度,学到老活到老,也将是何老师未来人生路上始终坚持的宗旨!

猜你喜欢
微雕刻刀东莞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趣图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趣图
漫谈现代微雕艺术
微雕
东莞可园琴事
胡同里的传奇
东莞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