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名利场》中的19世纪英国潘多拉神话原型理论

2016-05-14 15:03彭锦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希腊神话名利场

摘要:《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通过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发现萨克雷将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这一人物形象巧妙地运用到《名利场》的创作中。神话原型的运用,扩大了小说的内涵。通过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看到了当时整个英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看到了萨克雷对失落的名族精神的深沉思考与呐喊。萨克雷希望通过树立正面的形象,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能够给人带来坚强的信念,同时拯救信仰的塌陷。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希腊神话;历史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1-01

一、意象原型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它既是人类意识的结晶,又是保存人类无意识内容的一个重要源泉。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拥有超群的智慧、迷人的外表,然而宙斯却给这美丽的形象注入了恶毒的祸水,并且命令她带着一个盒子来到人间,这个盒子里盛满了众神赐予的危害人类的礼物。正是潘多拉来到人间后,打开盒子,使灾难从盒子中迅速扩散到人间,灾难、疾病从此在人间蔓延。

《名利场》中的 主人公夏泼·蓓基也有一个箱子,即“盒子”。从平克顿女校离开时,她带了一只箱子和艾米利亚一起出发,第一次蓓基带着她的箱子把灾难带到了赛特笠一家,当得知艾米利亚的哥哥乔瑟夫是个单身汉时,便暗自打定主意要嫁给他。 她还极力地工委艾米利亚的父母,博取他们的好感。遗憾的是蓓基在婚姻市场首次推销自己便受挫,没能携手乔瑟夫走进走进婚姻殿堂。经过蓓基的努力,她终于和毕脱爵士的小儿子罗登·克劳莱上校秘密结婚。由于生活窘迫,她勾引艾米利亚的丈夫乔治·奥斯本,并和丈夫罗登合伙赢得乔治的钱,乔治经不起诱惑竟要和她私奔。小说的后半部,声名狼藉的蓓基在国外流浪多年后,再一次遇到乔瑟夫,骗的了艾米利亚和乔瑟夫的同情,艾米利亚和哥哥乔瑟夫都愿意帮助她,蓓基依靠乔瑟夫的支助生活。和蓓基在一起以后,乔瑟夫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对蓓基怕得战战兢兢。三个月后乔瑟夫去世,正是胆战心惊于蓓基的淫威,这个拥有大笔钱财的印度退休官才会早早离世。她破坏了塞特笠小姐对爱情的憧憬,害死了善良而愚忠的赛特笠先生。

第二次注重描写她的箱子是她到毕脱爵士庄园当家庭教师,蓓基带着她的箱子又把灾难蔓延到了毕脱家族。她之所以绞尽脑汁恭维克劳莱小姐,除了老太太的富有,主要是它看上了老太太的侄子罗登,最终蓓基计谋得逞与罗登秘密结婚。正是由于与蓓基的婚事惹恼了克劳莱小姐,所以她剥夺了罗登的继承权,把财产给了罗登上尉的哥哥,由于这件事对年老力衰的克劳莱小姐打击过大,老小姐也在失望与愤怒中不就辞世。婚后,蓓基自私自利的本性日渐显露,她利用自己迷人的姿色、灵巧的口舌和非凡的社交才能使自己融入上流社会,享受舒适安逸。她巴结权贵,与上层男人们打情骂俏,调笑戏谑。当罗登发现自己妻子与哥哥的奸情后,心灰意冷的他决定离开伦敦去条件艰苦的考文莱脱脱岛做总督,不久因害热病而客死文莱脱岛。正是由于蓓基的奸诈迫使克劳莱老小姐与世长辞,也正是由于蓓被深爱的蓓基伤透了心,她的冷酷促成了罗登的早逝。

《名利场》的主人公夏泼·蓓基也拥有一个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的“盒子”,她将自己的“盒子”灾难和不幸带给了赛特笠一家,以及克劳莱庄园。萨克雷抓住了两个之间的相似之处,将“盒子”这一原始意象用到了文学作品中。

二、主题原型

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盒子,疾病、谎言、灾难等在人间蔓延,人间的乐土不复存在,人神和谐共处的局面被打破。潘多拉的诞生是人神关系的一个交叉点。而《名利场》中夏泼·蓓基的出场也打破了上层贵族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界限,蓓基以一个低层身份进入原本不属于她的上层社会。在作品的后半部,我们可以看到,与贵族子弟的联姻并没有给蓓基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依靠克劳莱家族的头衔虽然能骗吃骗喝,行走江湖,可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蓓基决定找一个权势赫赫的豪贵作为自己的靠山,为丈夫某一个差事,为自己某一个好生活。当蓓基如愿以偿地在嫂子的引荐下,以克劳莱家族成员的身份进宫还拜见了皇帝,于是她便踏入了渴望已久的天堂。在斯丹恩勋爵招待贵宾的宴会上露过脸之后,她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就算奠定了。她的成功恰恰证明了社会的堕落。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利场,人人争夺名利,伪善的嘴脸蓓作者在嬉笑怒骂中毫无保留的揭示。看到蓓基找到斯丹恩勋爵这样的大靠山,人们王姐了她不太好的名声,更忘记了她只不过是一个顶着贵族头衔而身无分文的无产者,人们对她毕恭毕敬,把她夸赞成尽善尽美的女主人,将她看成是最高尚的人,即使是权势显赫的家庭也以能够在蓓基的宴会上露脸感到荣幸。与潘多拉的诞生标志人神分裂如出一撤,蓓基的出现打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界限,下层人民以高昂的姿态进入了资产阶级统治的上流社会。

萨克雷运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原型,塑造了一个不懈斗争的下层人民夏泼·蓓基的形象。蓓基一心想为自己在上层社会谋到一席之地,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丑恶现象的长期性和深刻性。作者希望借助作品唤醒我们身上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仁慈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度过难关。

作者简介:彭锦(1991.04—)女,汉,湖北荆州人,硕士,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希腊神话名利场
接受理论视阈下对《名利场》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噩梦醒来》
On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Fiction in Vanity Fair
从《名利场》的译文看如何对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试论希腊神话中的理性思维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探究
街拍这个名利场
希腊神话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名利场》中蓓基与爱米丽亚的人物性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