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四个全面

2016-05-14 15:03苏美丽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32-01

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是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性思想。“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而在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四个全面”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寓意治国理政要“新作为”,要求党员干部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个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四个全面”是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深入了解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家与民族发展战略问题再次进行了审慎思考,提出了“四个全面”的伟大思想。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真理认识的不断探索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理论精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既是对中国发展深刻思考的理论成果,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全体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只要我们毫不迟疑、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四个全面”,我们的事业就必将代代传承,似火炬接力,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陈俊岭,王涛清.“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2] 黄怡,段晓丹.“四个全面”思想对马克思中国化的新贡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5,(2)

作者简介:苏美丽(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硕士研究生在读,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向:列宁晚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