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行年浅考

2016-05-14 15:26敬洲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平

摘要:刘知几的生平已有很多研究,但仍有两个问题没有统一结论:其一为刘知几进士及第之年份,其二为刘氏任获嘉主簿之年份。本文认为刘知几进士及第年份当在680年,至683年末或684年初才开始任官,且首任官不一定为获嘉主簿。另外史料记载刘知几修《三教珠英》时任定王府仓曹,本文认为此时刘知几当任右补阙,修书完成后方转为定王府仓曹。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生平

中图分类号:K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49-02

刘知几是唐代的史学理论家,其所著《史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理论上和方法上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影响深远。刘氏生平已为众多学者所研究,但仍有一些可探讨之处,其一为刘知几进士及第之年份,其二为刘氏任获嘉主簿之年份,其三为刘氏任右补阙与定王府仓曹先后问题。

一、刘知几进士及第年份考

刘知几进士及第的年份向来有所争论,《旧唐书·刘子玄传》记载“弱冠举进士,授获嘉主簿”①,《史通·自序》亦有“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之语。从所引两条史料可以看出问题关键在于“弱冠”一词,一般来讲男子二十岁即为弱冠,刘氏生于龙朔元年(661年),若二十岁及第则当在调露二年(八月改元永隆,680年),上文所引诸多史家即持此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刘知几及第当在开耀二年(682年),因为在古代男子二十岁至二十九岁,都可以称为弱冠,并非确指二十岁。②《登科记考》也记载刘知几及第时间在开耀二年,并在按语中提到“子玄卒在开元九年,年六十一,开耀元年年二十。惟其年进士一人,故载是耳。”③

据此两条,则刘氏进士及第于开耀二年(682年)亦可成立。但真相是否如此呢?以下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刘知几进士及第的年份。上文所引《史通·自序》仅提到“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从干巴巴的几个字我们得不出任何有用的信息,但是通观上下文则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史通·自序》:“年有十七,而窥览略周。……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④从文中可以看出刘氏十七岁时开始致力于科举考试,等到弱冠之时则进士及第,刘知几十七岁时为公元677年,其后仅680年有科举考试,再下一次则是682年。若刘氏为682年及第,则680年那次科举考试应该为落榜或者没参加,但是这两种情况刘氏均未在文中提及。又文中的“洎”字为“到、及”之意,可见刘氏及第时当刚刚20岁,从文章结构看“洎年登弱冠”紧承“将求仕进”一句,故以此推断刘氏中进士时间当在680年。

另一方面,认为刘氏于682年中进士观点的史料来源于《登科记考》一书,此书为清徐松辑于《永乐大典》,错讹之处甚多,仅就本文所引刘知几条来看,亦是错误百出,首先刘知几在永隆元年(680年)为二十岁,然《登科记考》以“开耀元年(681)年二十”;第二、从《登科记考》“开耀元年(681)年二十。惟其年进士一人,故载是耳。”看出徐松以刘氏中进士时间当在开耀元年,因为当年只有一人中进士,故将刘氏中进士的时间推迟记载在开耀二年条上;第三、《登科记考》所载引用史料亦为两《唐书》,并未有新的史料。由此三点可证,徐松对刘知几中进士时间的记载亦只是推断,不足为凭。

由上文可知,刘知几中进士的时间当在680年。

二、刘知几任获嘉县主簿年份考

刘知几680年进士及第,授获嘉主簿,至699年以定王府仓曹参与编修《三教珠英》,这长达二十年间的任官几不可考,若680年至699年均任获嘉主簿,则明显不符合唐代官制。那么刘知几任获嘉主簿的起止年份为何时,我们可以分为上任和离任两个问题来探讨。

第一个是上任时间,传统研究者多未关注这一点,只从《刘子玄传》:“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⑤简单得出刘氏进士及第后立即授获嘉主簿,即刘知几任获嘉主簿当在680年的结论。这种结论其实是相当不可靠的,两《唐书》乃至二十四史的大多数史书叙事时为了行文简洁方便,总是采用这种跳跃式的写法,着重于重大事件的叙述而忽略了时间的记述和各重大事件的过渡时期,而刘知几举进士与任获嘉主簿之间应有一个过渡时期。《史通·自序》记载“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⑥可见刘氏及第后并未直接授官,而是有一段时间等待授官,而这段时间就是刘氏“公私借书,恣情披阅”的时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刘氏所谓“旅游京洛”是指旅居与游学,即刘知几是在获嘉主簿任上利用公务闲暇时间到洛阳旅居与游学。⑦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唐人的生活情趣固然是比较逍遥的,一般早上上班,中午就可以下班了,而且唐代官员的休假也很多,但是这些假长则三天,短则一天,这段时间完全不够刘氏从获嘉远赴三百里外的洛阳去求学。综上可知,刘氏进士及第后并未立即授官,而是在京待阙了数年后才授获嘉主簿一职的。

那么刘氏上任时间到底为何时呢?目前所见有明确记载的为691年和695年刘知几两次以获嘉主簿的身份上书言事,但是在691年之前呢?刘氏《史通·忤时》篇曰:“仆少小从仕,早蹑通班。当皇上初临万邦,未亲庶务,而以守兹介直,不附奸回,遂使官若土牛,弃同刍狗。”⑧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少小从仕,早蹑通班 ”可见刘氏任官时年纪不大,非如很多研究者认为的首任官于691年。“当皇上初临万邦,未亲庶务”一句实则相当明确的指出了刘氏初任官时间,在691年前任过皇帝的分别是唐中宗李显(683年12月—684年2月),唐睿宗李旦(684年2月—690年9月),武周武则天(690年9月—705年1月),又“未亲庶务”一句可以排除武则天,则只剩下了中宗与睿宗二位。刘知几《史通》具体撰于何时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是在702年至710年之间,而这段时间在位的皇帝分别为武则天与唐中宗,前文已排除武则天,则刘氏所谓“皇上”当指唐中宗李显,由此刘氏初任官的时间亦当在唐中宗第一次任皇帝期间,即683年末至684年初。

那么刘知几离任获嘉主簿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唐朝对官员的考课通常每年举行一次,称为小考,每四年举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当年的政绩优劣,大考则综合考察本人整个任期内政绩。凡五品以下官,在任四年间,四考皆中中,便可以随例进一阶,四考中有一考中上可以再进一阶,有一考上下,则再进两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大考之后,一般都会调任他处为官,唐代低级官员多有沉沦于县尉主簿之职数十年者,但于一地任主簿县尉数十年者则几乎没有。刘知几于683年末任官,至699年奉诏编修《三教珠英》,已经17年,若此段时间都任获嘉主簿,则明显不符合唐代制度。现有史料又不能明确证明刘知几任获嘉主簿的时间,因此笔者只能作出以下两条推测:1、刘知几683年末初任官时或任他官而非获嘉主簿,至691年始任获嘉主簿;2、刘知几初任官确乃获嘉主簿,然于691年及695年两次上书时或已改任他官,史官未加注意,记载错误。

三、刘知己任定王府仓曹与右补阙先后问题

《旧唐书·徐坚传》云:“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定王府仓曹刘知几、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⑨编修《三教珠英》事在圣历二年(699年),刘知几时任定王府仓曹一职。编修此书之人多为当时天下知名之士,修书之余亦有诗作传世,崔融便将他们的诗作编成诗集,题为《珠英学士集》,其中刘知几存诗三首,题为“右补阙彭城刘知几三首”,唐代官职与差遣尚未分离,官员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官阶,那么刘知几当时到底任何官?

从品阶上讲,王府仓曹为正七品,而右补阙仅为从七品,在没犯错误的情况下,不太可能从高官向低官迁转。新旧唐书记载的应是《三教珠英》编修完成的时候的官职,崔融编撰《珠英学士集》虽晚于《三教珠英》成书,但诸作者作诗的时间则当在699年至702年之间,即早于《三教珠英》的成书,此时诸作者所题官职当为编修之时所任之职,而这时刘知几题的是右补阙而不是定王府仓曹。

唐代亲王有开府的权力,定王府仓曹从名义上讲是定王府的属官,但实际情况则有所不同。武则天执政时期定王只有一位,即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据《旧唐书》的记载:“累迁右卫将军,进封定王,又加实封三百户。俄又改安定郡王。”⑩当时武氏子弟虽然权势滔天,但实际上主要是分为梁王武三思与魏王武承嗣两派,而史料记载武攸暨“沈谨和厚,于时无忤,专自奉养而已”,如此则武攸暨不一定开府。刘氏因编修《三教珠英》转为定王府仓曹后,虽然其由清官转为浊官,看似不能算升迁,但定王府仓曹应该只是其本官品阶,刘氏很可能不在定王府任职,而是兼有其他差遣,而这种差遣很可能与馆阁有关,所以刘知几的史学才华才能为人所知,从而踏入了其官宦生涯(修史生涯)的黄金时期。

以上对刘知几的仕宦生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考辨,或可略补史实之缺,但笔者水平有限,其中多有疏漏之处,望识者多多指教。

注释:

①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68页。

② 吕海龙:《刘知几“弱冠及第,射策登朝”考辨》,《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2 期,第129页。

③ 徐松辑,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2,开耀二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2页。

④ 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⑤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列传第五十七·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19页。

⑥ 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第268页。

⑦ 参见吕海龙《刘知几“弱冠及第,射策登朝”考辨》

⑧ 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第439页。

⑨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列传第五十二·徐坚传》,第3175页。

⑩ 刘昫等:《旧唐书》卷183《武攸暨传》,第4738页。

作者简介:敬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平
赠方瑶
曾巩生平
谈贝多芬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文学特点初探
李鱓的生平、宦迹与交游四题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浅析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生平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怒放的生命
张谦宜生平及著述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