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初读课文

2016-05-14 15:26王彩英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引导小学生

王彩英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都要整体感知课文,而“初读课文”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初读课文即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应,简单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这一环节中“不作停留”,不作细究,“初读课文”匆匆而过,注意力都放在了“深入探究”上。我们在不断追求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时候,不得不思考“初读课文”的有效性如何体现?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不好,那么整个朗读教学会事倍功半。

关键词:小学生;初读课文;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79-01

一、初读课文的涵义

学习一篇新课文 就是让学生简单掌握生字的音、义和读通句子。主要目的是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大意。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阅读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自己溶入作品,与作者同呼吸,这样来启迪学生阅读时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很好地去完成初步阅读的任务。

二、小学生初读课文存在的问题

(一)要求不明。

很多老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初读环节,初读充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学习。但是,初读怎么读?应该采用哪种方式,用什么目标引导学生读?却一直模糊不清。在要求学生初读时,常以一句“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作为读书目标布置,既没有读书要求体现,也没有初读目标。如此笼统、简单,没有导向的初读要求,自然难有理想效果。

(二)目标太多。

目标过多。“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读时要圈出生字,划出词语,标出段落号,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相信这样的初读目标与要求老师们并不陌生。不错,这些要求都是我们在第一课时需要一一落实的,但在初读环节,一鼓作气式的提出这么多目标要求,别说学生不能很有条理地完成,就是记住这些要求都困难,更不用说有效初读了。

(三)起点不清。

课堂教学中的初读环节,是基于学生的已有学习起点的,是为学生深入学习服务的。但很多初读环节的设计往往缺乏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面对文本,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哪些经验,做了哪些学习准备,具备哪些相关学习能力等等问题,教师往往不去思考,这就使得初读不能准确基于学情,不能切合学生需要,使初读环节落入非高即低的怪圈。

(四)形式不多。

形式不多是说面对不同文体、不同学段、不同学情,初读形式都是一个模式: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这种没有根据文本特点、学段特点、学情起点等设计的初读,因呆板而低效。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初读兴趣,而且起不到初读应有的作用。

初读课文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了。

三、提高初读课文实效的方法

(一)明确初读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

声音到底多轻恰当呢?自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轻声朗读?得益于一次去听音乐公开课,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轻声地唱,那声音特别美。问及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的时候,音乐老师说:“轻声唱,是在用气息发声,是科学的发声;扯着嗓子吼,嗓子容易沙哑。”受此启发,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轻声地读,而单独一个人起来发言的时候,要求学生声音响亮。

2.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边读一边用○圈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这条要求的背后包含这样一些东西。(1)圈的过程是实际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过程。“圈出来以后多读几遍”指向更明确,学生能集中精力识字。(2)把字音读准确,也就是要注意:边音、鼻音,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韵音、后鼻韵音。

3.明确规定读书时间。

明确规定读书时间,时间的长短根据阅读材料的长短来确定。这样规定比规定读几遍效果好一些,否则,学生追求地是读书的速度而不是效果。

(二)关注目标。

初读环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通课文。而所谓的读通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在初读环节中应达到的要求。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读通课文,也包括对课文的生字词语、多音字、冷僻字的正确认读,并能初步感知其大致含义。读通课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作出细致到位的指导与引领;对中高年段来说,则应包含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三)关注起点,进行适当初读。

初读形式单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学生当作零起点来看待。而真正零起点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或是极少的。

关注学生的预习能力,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经验积累,是有效初读的前提。中高年段学生一般都已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比如把字音读准的任务,学生在预习中基本可以达成,教师在初读中就不必再“把课文读正确”当作主要任务来做。再比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的初读要求,在低段可能是合理的,但到了中高段就显得多余。不会读的字该怎么办,经过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学生都已掌握这一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并不需要教师一次次地提示。

(四)给足时间,把握适当初读。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生学习的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在一节课中最佳的时间应是课堂的前二十分钟。教师如果在初读环节上时间安排过短,可能是蜻蜓点水,难获应有效果。同样,如果初读环节时间过长,就显得沉闷拖沓,消磨了学生对文本保持应有的新鲜感,影响初读学习效果与进一步学习文本的兴趣。

初读时间安排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充分的读书感受,又能在紧凑而到位的操作中,趁热打铁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状态,把学习活动引向更深。

总之,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它是精读理解和熟读运用的必要准备。学生只有在了解和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的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切实提高学生初读课文的课堂效果。

猜你喜欢
引导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