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中的挣扎

2016-05-14 17:25孙姣娇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艺术

孙姣娇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困顿既具有市场普遍性,又存在专业特殊性,只有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环境、学生个人几个维度综合分析,才能找到症结所在,才能给艺术类大学生的“挣扎”找到出口。

关键词:艺术;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02-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其群体的特殊性显得尤为严峻。

一、何困之有

研究显示,在几乎所有教育调查机构公开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中,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都有艺术类专业的身影,并且首当其冲位列红黄牌警告榜。相比起每年艺考中热火朝天的场面,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却频频遇冷。艺考热、就业冷,这是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所遭遇的最大窘境。

二、困顿之因

(一)国家层面。最大的影响来自于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发展目标趋同,大都追求规模发展,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目前,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多达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申请条件和标准放得太开,准入门槛设置太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可避免由于缺乏循序渐进的长远设计和考量,这一粗放式决策的恶果开始渐渐显现。

(二)高校层面。核心的因素来自于高校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驱使,泛滥式招生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增收,艺术类的考生大多家境殷实、不怕花钱,这就使得高校视之为创收宝地。一方面高校大肆增设艺术类专业,另一方面却对学生进校后的培养重视严重不够。除了老牌有实力的艺术院校外,艺术类专业在大多数高校都是新开设专业,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学校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基本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学生对于学校而言,就是专业试验品。在这种专业设置错位、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有限,很难在就业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社会层面。社会环境中不可回避和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导致就业市场整体疲软,加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这些年每年都绕不开的社会问题,这一点从每年毕业季都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就可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只是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军团中的一支,难免会受到波及。有学者就认为,在诸多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市场需求这条主线[1]。不过,市场具有不可控的特点,具体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完善的就业体制、就业渠道不畅通可能才是社会层面最应该思考和关注的原因。

(四)学生层面。从源头上讲,部分艺术类大学生考大学时的初衷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而是由于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要求低,通过考艺术类专业可以“曲线”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更有甚至,有的学生是由于盲目追逐明星梦。这些不是以天赋、实力和兴趣作为初衷的学生,贪图一时的捷径,到了学校又缺乏后天努力,不仅出路难寻,还耽误了其他方面的才能。从出口上讲,最大的问题在于艺术类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与就业市场现实的差距太大,原本自己心目中属于高雅的专业,由于市场需求的饱和让很多学生无法接受要从基层做起,他们宁愿毕业就失业,选择等待时机也不愿意“屈尊”,这种心理落差的存在是就业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价值取向有其自身的特点,呈现出就业价值标准以兴趣导向为主[2]。一旦就业岗位与自己爱好的专业不匹配,大多数人宁愿“死守阵地”都不愿意做出改变和调整。

三、纾困之道

(一)提高艺术类专业准入门槛,严格实施遴选和淘汰机制

虽然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老百姓对艺术的市场需求愈发旺盛,但人们从内心深处是希望从高雅艺术中获得享受,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和水平。所以,对于高校开办艺术类专业而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把控,提高开办准入门槛。另外,还要在整个教育系统层面建立一套完善的遴选机制,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让办得不好的院校、或是社会负面反映比较集中的院校退出艺术类专业开办序列。

(二)高校要主动作为,多渠道促使就业问题标本兼治

1.专业设置要合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要一味追求“高大全”,要少一点功利思维,要尊重学科建设规律和学校发展实际,要抱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校长远发展负责的心境。设置前要科学论证,要以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为第一准则。要建立预警机制,如果开办情况不是很理想,学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相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跟不上市场要求,要果断取消、暂停、延缓招生。

2.就业工作要到位。学生最终要走出校门接受市场的检验,学校就业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学生出口质量。对学校而言,要建立起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根据最新的就业形势分析艺术类专业在就业市场的需求、特点、前景,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参考。鉴于艺术类专业和学生的特殊性,学校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狠下功夫,鼓励自主创业,充分挖掘潜力,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学生要内外兼修,努力提升就业综合竞争力

1.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在就业市场无疑是核心要素,学生在校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当成第一要务,艺术类专业都需要真本领、真功夫才能出头,如果专业技能、水平、素养不达标,就很难在就业市场获得招聘单位青睐。因此,要少一些浮躁、少一些功利之心,真正在专业上潜修苦练,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做学问、做人,让自己在专业上有真正的收获,只有技高一筹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有力的武器。

2.转变就业观念。就业难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自己的观念,艺术市场化、商业化之后,很多人挤进艺术类专业图的就是“追名逐利”,所以在择业上也只求“高大上”却置现实不顾。艺术类大学生要改变的就业观念其实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并无不同,比如地域选择(大城市与小城镇、都市与农村)、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是否自主创业等,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由于投入成本、市场曝光度等不一样带来的期望值域不一样。艺术类大学生要努力调整心态,根据自身实际转变就业观念,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参考文献:

[1]涂淑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50-53.

[2]朱新江.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和分析——基于浙江传媒学院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94-98.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艺术
纸的艺术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