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书法创作态势下不同路径之批判

2016-05-14 17:25叶长琦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批判书法创作

叶长琦

摘要:关于书法与音乐于创作心理、意识的共通性探究中,明确了根植于儒学传统土壤而引发的“通感”使两者在创作中存在着贴合“本真”的可行性。但现今书法发展态势中,“迎合”整个艺术思潮,使之既失传统书法之语境,亦无其他艺术文本之根基,看似众彩纷呈,实则在展览大潮之下已显其混乱之势。从而即使有其追求本真的可行性,亦无明确之规章。因此,在今日“展览书法”之态势中,探究兼之两者而不紊乱之道,从而增强其纯粹性,而非于传统与当代间“两者兼顾”又“两者皆失”之状。

关键词:书法;创作;批判;路径

中图分类号:B7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1-01

一、新视野下“书法艺术”面临之境地

随新媒体社会的到来,大陆“展览”亦在大众视野传播日渐加快。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各类美术装置展览等,每日都有不断地展讯进入大众视野,“书法”一类亦不例外,从官方组织的主题展,再到各地“派别”展,似乎这个时代“展览”艺术是主流,是从事者及观者等各类群体共同在场中齐力营造着当代中国艺术兴潮。诸如“创新”、“风格”、“传承”、“回归”等词语似乎应和着每一次展览而不绝;如“学院派”、“传统经典派”、“形式构成派”等词语亦不断地出现在各大评论之中。在大陆之独特语境中,“书法艺术”一词近乎短短数年便发展到与各类艺术互相争妍之地步,若真如此,真可谓令国人之开怀,书者之舒心。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可否认,今天的我们既失去了儒、释、道之思想语境,亦丧失了毛笔书写之土壤。在新史学研究中,即使梁漱溟等人所代表的“新儒学”,亦有指出梁漱溟“‘东方文化的‘成色不足”①,罗志田教授指出对梁漱溟、梁启超、章士钊等人所代表“东方文化派”——“新儒学”是“异化和错位的体现”②,仅存其名,而未见其实。整个传统的失语造成了当今环境变相的“众彩纷呈”、“百家争鸣”。而于实用中,整个书写环境的丧失,书法这一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在进入精英文化千年之后,又逐步回到了大众文化之境地,而对此誉之“艺术繁荣”景象。

在这两者皆失的境地,无疑昭示着其本身没落的境遇,而使之现今众人以无比合理、认同的言语使之归为“艺术”的范畴而对其定义,并已到无可争议的地步。此处去梳理当今书法的发展态势,从而揭开其中以营造传统文化之大形势,而实际却与其他艺术文本并无不同,但却时刻自我标榜,形成现在与之整个艺术思潮似离非离的状况。从中理清两者所交错之点,试图在整个理论中营造一可行的分居两路的发展形式。

二、书法、“艺术”与“书法艺术”

虽中国自古便有“六艺”之说,但与现今“艺术”概念并不同。现今“艺术”概念并非本土词汇,而是王国维于二十世纪初,通过翻译立花铣太郎《教育学》(1900),从日本引进了“艺术”概念。而日本亦于明治维新之期从西方引进此概念。③

而在西方,“艺术”从柏拉图的“摹仿说”逐步到1746年阿贝·巴托《统一原则下的美术艺术》的出现,才形成了现代所理解的“艺术”概念。在整个发展趋势中,“艺术”逐步躲避日常生活型,使其概念逐步的改变而至今。

而“书法”一词,在《艺概》中,见于“书法二字见《左传》为文家言法之始……”④,其虽出现在《左传》中,但当时所指并非现今所理解的书法概念。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一词,始见于“南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少从外事车骑将军戚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⑤因此,书法艺术仅随着近年来艺术展览的增加,而逐步进入艺术大潮中,使书法传阅、欣赏等形式中有着颠覆性的转变,进而改变其创作理念、形式,使“书法艺术”兴起。

三、“书法”可行的两种选择

根据梳理书法艺术的演变的过程,可发现,在百年间,经历次变革之后,现所谓书法,虽然仍是有延续“书法”之概念,但其内核已发生变化。书法,只有回归传统文化语境中,才知道书法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影响着其他艺术文本,正如“美国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先生所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长。”⑥因此,在试图去理清当今看似“众彩纷呈”却又与整个艺术界似离非离的境遇中,出现的“文人”情怀作祟与信息媒体传播的信息时代下的名声焦虑影响下的迎合“展览”的矛盾态势。且在当今语境下又有着与传统思想的貌合神离,唯恐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之语,就在这种纠结中“粉饰”着整个艺术界。至此,发展至今,所犹豫的两方面的立足点本就不同,何不就此分开,从此基于不同的思想而发展呢。

基于传统文化,无关乎发展速度的快慢,而营造着整个“书法”的常规发展。此举并非是历史的倒退,而是使之重新切合整个民族性之中,给整个社会环境的纷杂发展中,成一自留地。虽之前所述,现今已丧失了整个滋生传统书法的土壤,但是不曾回想,书法本身其实随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演变而演变,并非仅仅基于整个传统思想。从百家争鸣时代,书法便已进入了整个发展语境之中;再到魏晋之期,书法的体系得到更广阔的衍变。但是,百家争鸣之期并无指出书法所代表的仅为某家思想,即使魏晋之期以受到儒道思想的浸入,亦非是基于某家思想,而是基于整个民族大势,以及大势之下某场域的营造。在此,现今社会,虽经百年间的不断的变革接受西方思想,但是从未有丧失过传统本源。

四、结语

在当今“展览”艺术视野下,所有艺术形式都没有绝对的隔离,亦没有绝对的“本真”纯粹性,艺术本就是在这种交互之中发展。为理清整个书法中一边为迎合大众,迎合展览而展开的形式性、猎奇性创作;一边是本身置于整个艺术视野下,却时刻不离所谓传统话语,编织着其本身的传统性,这两种不同评论话语体系中所出现的交织态势,使之在评论话语中对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明确分开,从而指出一明晰之路,而解决当今纷杂态。

本文为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对视知觉系统所主导的不同艺术文本的互联研究”(项目编号:201510610151)的研究成果.

注解:

①罗志田,《异化的保守者: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派”》[J],于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讲座第一讲,2016年2月25日.

②同上.

③王琢,《从“美术”到“艺术”——中日艺术概念的形成》[J],《文艺研究》,理论专题,2008年07期.

④刘熙载《艺概》[M],卷一《文概》.

⑤http://www.laoren.com/lrbzp/2015/476255.shtml

⑥王升,《论书法艺术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石家庄学院学报,第12卷第5期,2010年9月.

参考文献:

[1]罗志田,《异化的保守者: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派”》[J],于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讲座第一讲,2016年2月25日.

[2]王琢,《从“美术”到“艺术”——中日艺术概念的形成》[J],《文艺研究》,理论专题,2008年07期.

[3]刘熙载《艺概》,卷一《文概》.

[4]王升,《论书法艺术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石家庄学院学报,第12卷第5期,2010年9月.

猜你喜欢
批判书法创作
Jazz
诗书画苑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