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琴戏艺术研究

2016-05-14 17:56杨丽娟
人间 2016年9期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碰撞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大趋势,中国很多宝贵的传统艺术都受到巨大冲击,如何传承这些中华艺术瑰宝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柳琴戏这门艺术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本文主要以山东柳琴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宝贵的价值,阐述其传承的必要性,并探索其走出发展困境的途径。

关键词:柳琴戏起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宝贵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I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9-01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建国后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主要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属于地方戏种。柳琴戏的唱腔动听优美,唱词生动朴素,表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十分浓重,有着广泛的听众基础。但是在艺术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戏种柳琴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柳琴戏概述

(一)柳琴戏的起源以及角色分配。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是现存于鲁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的唯一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柳琴戏唱腔优美,善于抒情,正是因这种独到的以情托声,自然流畅的演唱方式才使得观众喜欢闭着眼睛去听,用心去品味这“拉魂”之腔。

柳琴戏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戏剧剧种,关于它的起源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临沂,以沂水为中心。艺人们在花鼓秧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民间小调,由此而发展起来,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向北形成了茂腔、柳腔等剧种,向南形成了柳琴戏、淮海戏等戏种。另一种说法是以江苏海州为中心,由当地邱、葛、张三位艺人在秧歌号子的基础上,不断加工融汇形成拉魂腔。虽然在起源地上存在不同意见,但它的产生年代却比较统一,即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人口流动性强,在这批人中间出现了对白和简单的即兴表演,这就是拉魂腔形成的初级阶段。1900年前后随着戏剧的发展,柳琴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剧目日益丰富,角色行当日益完善,名角辈出。解放后,柳琴戏发展较快,在山东临沂、枣庄,江苏徐州相序成立专业剧团。目前,山东各地的柳琴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如《匡衡进京》、《山乡锣鼓》等。

柳琴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明快的节奏,粗犷朴实的风格等特点。本戏剧以三小为主,即小头(小旦)、小生,勾角(小丑)。在表演上,颇受花鼓和民间歌舞影响,如压花场,它就是边歌边舞的形式,艺人又将生活、劳作和物像的动作提炼成动作,配合着舞蹈在戏剧中表演,因而大多数有形象的名称:“鸭子扭”、“怀中抱月”、“老龟爬沙”等。在早期,表演是以小头为主,小生和勾角来配合,手中拿扇子、手帕和道具,边唱边舞,表演一些以生活情趣和传说故事为内容的对子戏,如柳琴戏的代表作《喝面叶》中都有这种步伐和身段的痕迹。

柳琴戏主要包含生角、旦角、勾角和花脸等四大行当,另外,各行当又有不同的小行或者戏路。生角细分为大生、小生和武生,旦角又分为二头(青衣)、小头(小旦)、老头(老旦)和祸婆(彩蛋),勾角下分文丑、武丑和老丑,净分为黑脸、奸白脸、毛腿子等。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 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 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 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 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二) 柳琴戏的艺术特色。

柳琴戏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的群众的喜爱。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体现了山东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音乐审美取向。

1.柳琴戏的语言特征。

柳琴戏在舞台表演时期基本上以说唱形式为主,语言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风趣等特点。演员可以随心所欲的说唱,对白灵活,经常运用歇后语、俏皮话、打比方、插科打诨等;其语言甚至是接近农民式的口语,演唱时往往伴有独白,或者也以旁白旁唱的形式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

柳琴戏的唱词多是对称的上下句以及七字句或十字句。柳琴戏中的“三撑子”、“五字紧”、“八句娃子”、“十二句羊子”等均与其它剧种的唱词排列不同,形成柳琴戏特有的句式结构,因而对唱腔的发展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柳琴戏男女唱词中广泛应用“我那亲娘来”、“妈妈来”、“唉嗨呦”、“安呐”、“咦呦”等虚词、衬字来加重柳琴戏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把歌词与唱腔融为一体,形成了柳琴戏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2.柳琴戏音乐唱腔特征。

柳琴戏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琉璃、比较灵活,演唱不受伴奏的限制。柳琴戏唱腔具有独特的节奏,通常使用板后起和连续的切分音从而形成“强声转位”,符合生活小戏欢快、跳跃的感觉。柳琴戏在唱段中不时的穿插使用“大甩腔”、“哭腔”、“叶里藏花”、“哭腔”、“花舌”、“含腔”、“柔腔”、“停调”、“射腔”等专用曲调和花腔。女唱腔委婉活泼,尾音翻高七度。独特的演唱技法使得柳琴戏素有“拉魂腔”之说。

3.柳琴戏表演特征。

柳琴戏的表演具有淳朴、爽朗、生动的特点,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早年时期,柳琴戏在舞台表演上极其简单,舞台用板子搭建起来,演员穿个大褂子就可以登台表演,演员的身段步法多取自民间传统舞蹈。建国后经过戏改逐渐吸收了京剧的身段步法,比如“拔鞋、怀中抱月、苏秦背剑、白鹤亮翅”等;舞蹈动作有“旋风式、百马大战、跑四门”;其他的规范动作有“赶路、划船、跑驴、抬轿、对阵”等。

二、山东柳琴戏的传承价值

柳琴戏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对研究吸取民俗具有重要价值。柳琴戏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带有强累的乡土气息,经过发展演变,最后成为颇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一)柳琴戏源于民间,这是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价值。它源于民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这种刻上了民间传统文化烙印的优秀剧种是一面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镜子。

(二)柳琴戏作为一种戏曲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柳琴戏源于民间,产生于特定地域,在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形成了今天的柳琴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使它也成为研究地方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三)柳琴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与美学价值。柳琴戏融合了戏曲文化艺术的优点,推陈出新,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它那婉转悠扬的唱腔,颇具生活气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极具美得享受,美学价值极高。

(四)柳琴戏作文一种文化,它的精神价值也不容忽视。柳琴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生活,颇受观众喜爱。目前,柳琴戏依然有较大影响力,在丰富群众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各方面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各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并迅速普及,传统的戏剧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表演形式比较陈旧,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喜欢戏曲的人越来越少,因而戏曲越来越带出人们的视野。柳琴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代表,也面临诸多发展困难。

柳琴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跟不上呈现形式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更是因为它自身存在很多问题:表演形式落后,缺乏创新;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观众的认可度不高,收益低下;人才流失,后继无人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柳琴戏的未来发展与传承。

(一)柳琴戏的表演虽然有明快的节奏,但粗犷朴实的风格、因陋就简的形式使得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它的观众群体比较狭窄,不被广泛接受。它虽然运用戏曲程式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规范化的、成熟化的表演艺术,但依然存在分工不十分明确、各行互相兼演的问题。另外,柳琴戏崇尚即兴表演。这些既制约了柳琴戏的创新和发展,也导致传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这是因为,一方面柳琴戏在分布区域上也有一定局限性,分布范围狭窄,且比较封闭,难以吸收其他地区较先进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柳琴戏虽没有固定的表演模式,但它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戏剧表演艺术之中,难以根据时代的需要,改进传统艺术,不断创新。这极大的延缓了柳琴戏的改革创新的进程,制约了柳琴戏话剧团的发展。

(二)柳琴戏演出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基础设施非常差。这是导致柳琴戏艺术团难以维持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级大小艺术团。且不说民间艺术团体缺乏资金难以维持,就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市级艺术团体也难以保持基本的投入。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以及长期的“亏损性”演出导致“低投入、低收益、低演出”的恶性循环。每年的演出收入难以维持基本工资和后期的继续演出,用来更新设备器材、完善基础设备的资金更是无从获得。

(三)群众认可度不高,效益低下,剧团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多元,柳琴戏原有的表演形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柳琴戏源于民间,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在农村演出,反映现实生活,深受大众喜欢,尤其是在农村很容易看到柳琴戏演出。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很难看到这种演出了,即使在农村,也很难看到了。柳琴戏逐渐逐渐失去了它的观众群体,随之,柳琴戏的演出更是日益减少,最终导致柳琴戏剧团效益低下,经济问题迫在眉睫。

(四)柳琴戏表演人才匮乏,缺少有效的培养模式,后继无人,发展前景堪忧。人才是后续发展的主力军,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柳琴戏文化传承举步维艰。随着柳琴戏市场的萎缩,投入戏曲表演的人才越来越少,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但老一辈的艺术家逐渐离开表演舞台,而新一批戏曲人才却尚未完全继承传统的柳琴戏文化。这种人才断层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四、柳琴戏的发展前景

柳琴戏的现状堪忧,其面临的发展问题十分严峻。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有目共睹这使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种文化遗产。

(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大资金投入,改进设备,实现资本多元化。只有剧团得到充足资金,才能改进设备,加强设施,保障演出正常进行,吸引人才。柳琴戏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需要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各级各地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务院过于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尽快采取措施,保障戏曲健康发展。

(二)实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循环。柳琴戏是民间艺术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戏曲艺术,所以要回归民间,要接地气,修复群众基础,没有这片肥沃的“土壤”,结不出灿烂的艺术之果来。政府应适时的支持,开展“剧团下乡”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固柳琴戏的群众基础。

(三)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创新,任何事物都最终将会被时代淘汰。所以柳琴戏的创新刻不容缓。柳琴戏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从表演形式到艺术表演,从剧本编写到表演设备,从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到新进人才的培养模式等全方位、全格局的的革新。如新编戏曲《王祥卧鱼》的成功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柳琴戏这种艺术才能走出困境。

(四)推广普及柳琴戏文化。把柳琴戏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比如在一些旅游景点区建造传统文化公园,这样游客就可以在观光的同时看到传统的艺术表演,这样不仅宣传了柳琴戏文化,还丰富了景区经典,实现经济创收,贡献颇大。另外,政府还可以修建柳琴戏展览馆,向市民呈现丰富且颇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柳琴戏艺术团还可以开展“艺术进课堂”活动,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这种艺术之美,培养艺术气质,这样既有利于艺术推广,又有利于扩大观众群体。毕竟只有柳琴戏艺术被广泛接受,它才有明天。

柳琴戏艺术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众所周知,柳琴戏的复兴之路任重道远,但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辜负前辈们的期望,发展下去,使它在戏曲的百花园中更加与众不同,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伊莉娜.浅谈柳琴戏的传承价值和未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宁馨磊.京歌艺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报,2012.

[3]李春颖.论柳琴戏的原生腔源[J].郑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杨丽娟(1989—),女,汉族,山东枣庄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