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都高山戏的保护与传承

2016-05-14 14:36纳康燕
丝绸之路 2016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武都

纳康燕

[摘要]甘肃武都高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武都;高山戏;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48-02

武都高山戏,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1959年以前鱼龙、隆兴等地人叫它“演故事”、“走过场”、“社火戏”等。1959年10月定名为“高山戏”。1965年其名见报后被陆续载入《辞海·艺术分册》、《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等书籍中。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山戏发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鱼龙镇,主要流传于武都区的鱼龙、隆兴、金厂、龙坝、汉王、马街、安化、佛崖、甘泉、角弓、城关等乡镇,西和、礼县、康县、文县、成县的部分地方也有流传。鱼龙等地属高山丘陵地带,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业以土豆、玉米、小麦为主。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在这里自古盛行,高山戏即是从这里的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

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当地民众喜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武都高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当前,如何做好高山戏保护与传承被当地政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笔者认为,武都高山戏的保护应该从原生态的保护和打造原生态精品上做文章,以推动高山戏的持续传承和保护,使其薪火相传。

一、高山戏的原生态保护

(一)原生态地保护

高山戏的保护首先是原生态地的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都高山戏,是产生在武都鱼龙乡的民间戏剧剧种,一直在民间演唱与流传,自娱自乐。在上世纪80年代经专家加工搬上了舞台,推出了一批精品剧目,在省上和国家获了奖。现如今,高山戏专业演出单位已不复存在,出现了生存危机,而鱼龙乡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演出也出现了危机。鱼龙乡是高山戏的发源地。在流传的基础上,其原生态地也在扩大,因此,原生态地应是以鱼龙乡为中心的武都区和西和、礼县、康县、文县、成县的部分地方。划定原生态地,就能明确高山戏生存的地域,为原生态保护提供地域依据。

原生态地的保护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表面上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关系是紧密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着一定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决定着一定地域文化的生存状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也改变了文化的生存状态。

高山戏的原生地和流传地处在陇南市武都、西和、礼县、康县、文县、成县等县区,除成县外都是国列贫困县,境内多高寒气候,植被破坏严重,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禁锢,死守着一点薄田靠天度日,对于祭祀等一些活动特别推崇,这对于高山戏的发展与繁荣来说极为有利的。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有的甚至出现了村荒,这对高山戏的传承是极为不利的。多年来,高山戏的衰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保护和改善原生态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让这些地方的人能安居乐业,是高山戏原生态地保护中的首要问题。以高山戏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以地方文化推动地方产业还没形成雏形,走以文养文的路子远远不够成熟,政府要加大投入,带动地方产业,鼓励兴办地方企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这些原生态地的人们在本地有钱赚,不出家乡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让高山戏自然而然活跃起来。

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高山戏生存生长的文化土壤。高山戏之所以在这些地方产生和流行,是因为这些地方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这里的人们避灾祈福的庙会民俗、娱神自娱的春节社火民俗,用高山戏扬善惩恶、教化民众的习俗,都是高山戏生存生长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如“圆庄”,舞队演员从农家走出来围绕村庄走一圈,当地人叫“圆庄”。“圆庄”是高山戏“把式舞”队广场表演的特定习俗。在师公祭祀这个少有的集体性活动中,人们由起初的旁观者到逐渐地参与其中,心理上既得到了慰藉,同时辛苦劳作之后的疲乏与苦闷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大家乐于参与,热烈地投入,忘我地陶醉,以至于“狂歌劲舞”。这便是人们“和歌舞以演故事”的全部心理基础。同时把当地的社火曲、山歌、酒歌、号子、春倌说春曲等旋律优美、抒情味浓的歌曲融入师公演唱的祭神曲中,使之有了许多变化。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保护是高山戏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当地政府不但要支持高山戏原生态地和流传地的这些民俗文化活动,还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的指导和交流,以推动高山戏的推广、传承与提高,而且还要从地方财政列出专款,通过支持原生态地成立业余剧团,修建演出(传习)场所,定期进行高山戏文艺调演,对精品节目给予奖励等方式,保护和营造好高山戏生存生长的文化环境。

(二)原生态表演形式的保护

原生态表演形式是表演类非物质文化的基因,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生命价值,是非物质文化种类和文化多元化的保证。文化种类的不同,是因为文化基因的不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说到底就是非物质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就是文化多样化的保护。原生态表演形式的变异和丢失就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种和消失。原生态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可见对高山戏原生态表演形式保护的重要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文化的东西,贵在独特,正因为独特,才有其独特的魅力,才让人神而往之。在继承和保护中,借鉴一些别的文化的东西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改变自身的特点与特色,而把自己变成混血儿,那就是继承该继承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也才能保护自己的特色。

二、打造高山戏原生态精品

原来的高山戏的剧目是各地“戏模子”或传承或编写的一些故事。演出时,“戏模子”先把这些故事介绍给演员,然后分配角色,演员们即按一定程式即兴表演。无本演戏的传承现象(指传统剧目)直到1979年高山戏“戏模子”尹维新编写的大型古典高山戏《老换少》一书的出版而被打破。但是多少年来,再也没出现过一部比较成熟作品,更没有专业编剧写过高山戏,高山戏的传承依然处于口传面授的状态。在这种自生自灭的状况下,高山戏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剧本的制约。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持续不断地打造高山戏原生态精品,以满足群众对高山戏文化的审美需求,解决好高山戏对人们的普遍审美吸引力的问题。高山戏的原生态保护是保护其原生态生命价值的文化元素,即高山戏文化元素的基因成分——它区别于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高山戏只编故事不写剧本的传承弊端,虽然在七八十年代因《开锁记》、《咸阳讨账》、《老换少》等剧本的创作得到改善,但一大批传统剧目仍然处在无剧本的状态。加上农民演出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高山戏的剧目和演出长期处在粗放的低水平状态。如果不能打造剧目和演出的精品,高山戏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高山戏粗放的低水平演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只有持续不断地打造出高山戏的原生态精品,才能保证高山戏的原生态元素得到保护,提高了高山戏对人们的审美吸引力,实现高山戏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其次,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精品剧本,就不会有精品戏剧。解决的办法有:一是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精益求精,使之成为精品或经典;二是对其他剧种的精品、经典剧目移植改造,使之成为高山戏的精品或经典剧目;三是创作出高山戏的精品剧目,可采取两种渠道进行:一种是由武都高山戏传习所加工、改造、创作出精品剧目;另一种是用征稿评奖的办法,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征稿,评出获奖作品,给予奖励。四是对原来的几个剧本进行重新加工打造,赋予它新的历史意义。这个办法会激起很多原来参与过的演员很大的兴趣。

再次,政府每到春节举办高山戏文艺调演,评出精品演出节目,给予重奖。既解决了出精品的问题,又解决了群众看戏的问题,更解决了高山戏的持续传承问题。

最后,通过与地方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成立高山戏研究所。培养人才,以推动武都高山戏的传承与发展。

武都高山戏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明它是独特的,更是原生态的,所以保护、传承好独特性与原生态才是它的关键。保护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武都高山戏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武都
甘肃陇南武都地区核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武都地区张家坪钴矿地质特征及意义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武都区裕河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厚积薄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