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绵城市” 挤出商机

2016-05-14 01:30蒋李张睿
支点 2016年8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雨水

蒋李 张睿

城市应当像海绵一样,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功能。

6月底至7月初的持续强降雨,让武汉市成为内涝重灾区。

“虽说今年的降雨强度超过往年,但一些道路的积水确实比以往退得快了。”武汉大学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伍新木对《支点》记者说。

相对往年雨季的全民吐槽,武汉大学这个著名“看海”之地渍水缓解了很多,而一些边远城区受灾却更重。

这轮降雨已达百年一遇标准,内涝城市也不止武汉一地,至7月底,全国有近百座城市深受渍水之困。这种情势大大刺激了全国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

如今,全国已有30个城市进入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还有更多地方政府借助PPP模式开工建设海绵城市项目。

从“灰色”到“绿色”

“城市是门科学,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这句话,点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

2013年,伍新木受邀去英国考察。在英国中部,著名国际建筑设计公司Gensler设计的一座物流分拣基地,让他叹为观止。

这座顶盖完全封闭的建筑占地2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两个武汉火车站。奇妙的是,它在不依靠外界自来水系统的情况下,能实现水源的自给自足。

秘密在于,该基地有套隐蔽在地面的雨水再利用系统,可把降水收集起来用于冲刷厕所、洗脸、洗澡,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不过,对人类而言,一座建筑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的“野心”,是在更大范围内,让雨水得到更好的管理,特别是在现代城市里。

2011年3月,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刘波,参与撰写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97号提案《科学利用与管理城市水资源的对策建议》,在全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系统解决方案。

刘波是湖南常德人,2006年3月担任常德市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赴欧盟考察时,他首次接触到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借用物理现象比喻的概念,指城市应当像海绵一样,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功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发展方式。”刘波对《支点》记者说。

7月初强降雨中,发生内涝的南方城市很多。7月2日,一场130毫米雨量的降雨袭击了刘波的家乡常德,造成多处路段内涝积水,城区交通混乱。

“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一样,常德过去一直走大规模开发的老路,重视路面硬化。每逢大雨,往往依靠管渠、泵站排水,追求‘快速排净,结果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因为强降水不可能完全通过管道排出。”在刘波看来,海绵城市要反思“灰色”建设理念,提倡“绿色+灰色”。“绿色”是环保、生态手段,“灰色”指围湖造田、路面硬化的大规模开发模式。

比如,通过屋面雨水积蓄系统将雨水简单处理,用作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恢复原有河湖、湿地、民间坑塘等自然“海绵体”……这都是绿色方式。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更多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中央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让刘波无比欣喜。一年后,随着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标志着海绵城市从技术上“落地”。

伍新木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亦表示认同,“它契合了现在国内城市发展新阶段,是社会和老百姓的自然需求——要有高楼、宽阔马路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们更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质,不希望一下雨就发大水,连地铁也坐不了。”

各地兴起“海绵热”

近年来,全国各地争抢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资金补贴政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城市能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连补3年。

去年4月,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评审中,全国600多个城市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专门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试点城市数量上,国家初步想法只有六七个城市,但是第一次申报城市就有上百个。”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说。

34个城市进入第一批初选名单,最终武汉、常德、镇江、嘉兴、重庆等16个城市列入试点。

今年,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再次启动。根据要求,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以及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都决定着哪些城市能成为试点城市。

4月22日,经过严格的竞争性评审,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等14座城市入围。

至此,全国已有30座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济南、成都、池州、遂宁等近20个城市总投资达2671亿元,总项目量达到2052个。

不过,与海绵城市建设动辄需要百亿元规模的资金相比,中央财政补贴显得杯水车薪。而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则是重要的补充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环节,主要分为渗、滞、蓄、净、用、排:“渗”是通过土壤渗透雨水;“蓄”是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滞”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净”是通过土壤渗透、植被、绿地系统等净化水质;“用”是加强雨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排”是降雨过多时,通过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将其排出。

“渗、滞环节更适宜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倾斜,蓄、净、用、排4个环节,则适合社会资本以PPP模式进入。”博天环境集团高级副总裁李璐说。

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带来直接投资回报。李璐建议,将有些盈利性项目打包进来,“比如加入土地开发、旧城改造等开发项目,这样既能实现总体目标,也能提升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和商业吸引力,实现良性循环。”

在济南市公布的首批PPP项目中,济南市城区河道生态治理一期工程、西圩子壕河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大明湖兴隆片区内河水系综合整治及水源涵养工程等6个项目,均属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当地便尝试了“打包招商”。

与单个项目分别招商相比,将多个项目捆绑在一起,能避免投资者“挑肥拣瘦”,也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强项目吸引力。此外,在设备采购、维护等方面降低成本,进而降低政府污水处理支出,减轻财政负担。

巨大的“海绵蛋糕”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过去的“将就”到现在的“精致”,为规划设计、工程材料、软件应用等各领域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海绵城市并非全新概念,综合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用水和排水的城市建设理念也一直在开展,只是现在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来开展相关工作。”北京太比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比雅”)总经理唐宗仁对《支点》记者说。

太比雅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致力于智慧水利水务、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咨询、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企业。今年5月24日,太比雅董事长刘炳义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000万元,成立了武汉大学太比雅海绵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海绵城市建设分为规划设计、工程计算、成果评估及运行维护阶段,而太比雅核心产品为“海绵城市监测评估管理平台”,为各阶段提供信息化服务。

“海绵城市建设中,工程和设施规划一般是根据经验和历史资料来确定的,现在可通过‘ 海绵城市监测评估管理平台对应的模型,依据降雨、水系、地形、土地利用和排水管网等信息,对工程的位置和工程量进行论证,以使海绵工程建设能够与实际情况更吻合。”唐宗仁说。

城市内涝预警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目前,太比雅已为4个城市提供了海绵城市信息化服务。基于“海绵城市监测评估管理平台”整体排水模型,可以整合空间信息、土地利用信息、管网信息和实时监测的水位、雨量、水质、流量等信息,实现城区渍水积水情况的监测和预报,为管理部门提前发布预警提供支持。

除信息化服务外,新型建筑材料也是一块“香饽饽”。

这个汛期,雨水频频光顾北京,但位于海淀公园北侧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中心却从未出现大面积积水,雨水很快就通过透水砖入渗。

这得益于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透水砖。这种透水砖具有保水功能的同时还接通地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给大地换上一层“会呼吸”的皮肤。

仁创科技还为中关村展示中心绿地设计了近万立方米的硅砂雨水池蓄存雨水。收集、净化、储存的雨水可用于绿地浇灌、广场冲洗,得以循环利用。

此外,更大的投资机遇体现在“城市的良心”——综合地下管廊方面。

我国城市管网建设增速慢、管龄较高,且管网质量普遍低于国际水平。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上,涉及地下管廊和城市管网等相关业务领域的公司就有数家,包括青龙管业、金洲管道、纳川股份、隧道股份、国统股份、数字政通等。

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海绵城市建设制定了路线图:2020年前,将有6000-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需要建设,投资需1.14万亿-1.52万亿元。对企业而言,这是块无比巨大的“蛋糕”。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领域,都能为企业创造盈利空间。”刘波说。

现实风险需要重视

现实层面,想从海绵城市建设中掘金,依然有一系列难题。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海绵城市建设都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

“国外大学水敏性城市设计专业针对的就是海绵城市建设,而国内城市设计还没有细分到这一领域。”刘波说,且在整体规划这块蛋糕中,民营企业分到的部分并不多。

上市公司铁汉生态旗下海绵城市与水环境规划所所长姜卫星告诉《支点》记者,目前海绵城市规划层面,依旧以“既当评估项目裁判员,又当项目投标运动员”的体制内设计院为主,民营企业只有与他们形成投标“综合体”才能分包到部分业务。

“不过,新型建筑材料、管廊设备等属于市场化板块,这部分适合民营企业进入。而海绵城市信息化业务,更是过去体制内设计院不太擅长的板块,民营企业有着很大的盈利空间。”姜卫星说。

政策层面“难于一盘棋”,也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难点。

“海绵城市需要住建、水利、农业、交通等所有涉水部门都做到位,才能发挥效用。在‘九龙治水管理体制下,每个部门都会从自己角度出发。”姜卫星说。

协同作战在实践中却并不容易,问题症结在于“部门利益冲突”。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曾在2007年做过北京区域水系统分析,发现北京城市绿化带高出城市地表面,这样虽然可以保护绿化苗木,但会使绿地损失排洪蓄水功能,埋下隐患。研究院建议北京把绿地打开,但受到绿化部门的巨大阻碍。

类似部门利益冲突,也给市场主体带来了不少难处。而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公开,也给海绵城市建设增加了更大困难。

“海绵城市建设要进行精准技术评估,这要以各部门数据资料为依据,但这些资料在大多数城市都是不公开或需购买的。国有企业获取资料可能相对便利,民营企业进入时会遇到不可估量的阻力。”姜卫星说。

相对于企业面临的难处,姜卫星更担心政府层面的“过火”。

目前,德国耶拿地下综合管廊、日本日比谷地下管廊成为海绵城市典型案例,但姜卫星表示,欧美日其实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城市建立了这种豪华型地下设施。

“有些行业专家将这些案例包装为国外的普遍性现象,这种夸大其实是希望承接课题研究的市场性目的,而非专业性分析。”姜卫星说。

基于这一判断,姜卫星建议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把基础的给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建好,再根据城市规模、当地气候状况及经济情况,制定海绵城市投资建设标准。

“与各地都以百年一遇的降水量标准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相比,我觉得加强实时监控、灾害预警方面的投入更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姜卫星说。

伍新木也同意这种观点,“海绵城市不能只看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评估经济性。不能为了赶上政策东风而‘一窝蜂高标准投入。”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海绵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海绵是植物吗?
神奇的雨水
雨水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