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特色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016-05-14 16:40万青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成因分析民办高校

万青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步步深入,民办高校特色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表现在:忽略区域特征,轻视地域优势;办学定位盲目,失去原有优势;跟风设置专业,忽视自身资源;趋同化人才培养,脱离社会产业需求;特色师资匮乏,不足以支撑发展。因此,对以上问题所形成的原因,本文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特色发展;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现有特色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

1.忽略区域特征,轻视地域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环境特征的差异尤为明显。因不同高校处在不同的地区,结合并利用这些区域环境的不同特征,去开展民办高校教育工作,必将会形成这些学校特色发展模式的有力途径。但在现有的民办高校特色发展模式中,鲜有学校重视区域特征,对地域优势的利用意识更是严重不足。多数学校为了“特色”而“特色”,殊不知在这一凭空捏造出“特色”的引领下,做出了大量耗时耗力的无用功。造成了人力、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实际上,只要利用好区域特征,将区域优势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学校特色就会在此过程中自然显现并形成。

2.办学定位盲目,失去原有优势

在民办高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定位不清的问题:盲目追求万人大学、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等大规模高规格的办学定位,并以此为学校特色。显然,这种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无益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更无益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树立。自民办高校列入高招计划以来,多是在高职高专及三本批次出现,所招学生与公办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学生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在高考分数和学习能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北大培养的是尖子生,清华录的是全国状元,学生进校门之前就是优等生,而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进校门之前却是300多分。这样高的悬殊比例学生进了我们的校门,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培养,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是要和全社会同龄同学历的孩子竞争的。面对这种形势,民办高校的职责就应该是随着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去应运而生的,这才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

3.跟风设置专业,忽视自身资源

几乎每家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都是从举办特色专业开始的。但若将特色专业持续下去,打造成一个品牌却并非易事。因为持续的特色必须要有优势资源的支撑,所以不少以专业设置为特色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却渐渐走入了误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其竞争日益激烈,民办高校的生源危机也日益严峻。很多学校为了能招到更多学生,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跟风设置专业,追求热门专业,追求大而全的专业格局。但随着发展,学校专业设置越发繁杂,很快将最初选定的特色专业淹没了。加之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增设与取消专业过程相对简便,很多学校的跟风都是看哪个专业好招生,他们就开设。相反,哪个专业不好招生,就停止或取消。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现有资源。正是这种跟风导致了特色的缺失。一旦一个专业没有了你独特的东西,你的特色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要保证特色专业的持续性,必须依靠自身的优势资源。

4.趋同化人才培养,脱离社会产业需求

由于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模式相似,即盲目模仿公办院校,闭门造册却不创新,结果造成了民办高校教育趋同,只培养一种类型的学生。社会飞速发展已进入现代化产业阶段,需求多样化人才。这就造成了社会需求与人才间的严重断层。这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趋同的后果!脱离社会产业需求的趋同化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大忌。特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培养特色人才,其最根本的就是差别培养,要让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与其他学校培养的学生有明显差别。当然,差别本身有好有坏,好的、有用的差别才能称之为特色。只要遵循了社会产业需求,就能实现差别培养,打破趋同现象。

5.特色师资匮乏,不足以支撑发展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是衡量办学特色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师资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难以满足特色建设的需求。民办高校师资不足是最关键的因素。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公立学校的退休和兼职教师,还有新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教师要么知识结构陈旧,不能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要么经验匮乏,不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教师队伍中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占较大比重的兼职、返聘教师缺乏科研动力,妨碍了民办高校特色科研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应用型人才,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急需要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二、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1.大学评价制度缺乏统一

目前,我国的大学评价制度还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标准的指导。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对非学术性研究大学显然是不公平的,对民办高校就更难了。其实,这种大学评价制度,不仅无助于激励竞争,而且产生了消极的误导作用,导致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攀高,求大求全,甚至形成了集体向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看齐的风气。同在高等教育序列中的民办高校也在此影响下,出现了盲目定位、放弃地域优势,追逐大而全的研究型、学术型高校,全然不顾自身的现状和条件,削弱并丧失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我国大学评价的主体相对单一。尽管国家在逐渐改革,大学评价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但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主体却不够健全,各种大学排名都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特别是民办高校这一特殊群体,大学排名适配度更低。

2.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传统观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包括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与思维方式等。传统观念具有广泛的弥散性、强大的贯彻性与社会裹挟力,它对高等学校办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一度出现许多偏颇之处,如重“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重全日制教育轻继续教育;重中心城市教育轻边远地区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社会用人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人为地规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人为地对各类高校毕业生做出等级和身份评价,而不是让各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市场评价。民办高校毕业生不断遭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还不够彻底。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不利于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

3.逐利意识导向的过于浓烈

高等教育是一项高度社会化的活动,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又具有公益性等多元属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需求,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要求。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一些副效应。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市场意识、逐利意识较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高校之间在专业设置上的趋同,从而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利于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还有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追逐利润,压缩办学成本,对教师待遇一再挤压,使本就紧张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

简言之,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任重而道远啊!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成因分析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