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京津发展河北养老产业的建议

2016-05-14 19:40李璟鞠明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璟 鞠明明

[提要]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两地养老需求的巨大缺口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将为河北承接京津养老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养老产业一体化,促进区域和谐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本文在河北行政学院“京津老人异地养老意愿研究”课题组调研基础上,提出发展河北养老产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一些有益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异地养老;京津冀协同发展;养老产业

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2016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异地养老意愿对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456103D)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19日

据北京市卫计委发布的《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0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6%,其中空巢老人约占50%,失能老人约占20%。北京市正深陷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危机。天津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也达到了215.42万人,占户籍人口数的21.18%。未来几年,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老年群体将导致京津两地养老服务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两地养老需求的巨大缺口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为河北养老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此,河北行政学院“京津老人异地养老意愿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及天津市部分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展开了问卷调查,侧重获取京津老人养老现状、异地养老意愿、异地养老制约因素等信息,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规划对京津老人异地养老意愿及养老计划是否产生影响、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并在结合廊坊、保定等地与京津养老产业对接实践的基础上,对借力京津外迁企业、单位,发展河北养老产业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关注子女长期在冀以及子女即将赴冀的老人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两类老人赴冀养老意愿明显高于他人:一是子女已经长期在河北工作、生活的老人。他们中16.05%的人有了明确的赴冀养老计划,46.91%的正在考虑,22.22%的选择等等看,只有14.81%的老人明确表示不会赴冀养老;二是子女工作地点即将迁往河北的老人。王安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6年北京市要完成3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任务,并推动部分市属高校和医院疏解。调查中,北京市有18.6%的受访老人表示如果子女的工作单位迁往河北,他们将来非常有可能赴冀养老。这说明虽然京津冀三地具有不可分割的人缘和地缘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老人却长期或即将与子女异地分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赴冀养老的愿望和行为。

在吸引京津老人赴冀养老时,可将这两类老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尽快开展针对性工作。搞好宣传,组织相关政策解答,鼓励已经长期在河北工作、生活的子女将父母接到河北养老;在外迁企业生活社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时提前进行规划设计,关照随行老人居家养老的各种需求;在公办及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和改造时考虑这部分老人与同时外迁的子女之间保持适度联系的需要等。高质量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各项设施及服务既可以使他们及子女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有助于培育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并对其他京津老人形成吸引及示范效应。

二、借力京津外迁公共服务机构及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

虽然北京市首批外迁的多为“三高一低”企业,但陆续还将有部分京津优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迁入河北。如果善加利用,这些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迁老人在医疗、教育、保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因此,河北可以利用京津分流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在河北的京津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加强与京津医疗部门合作,在河北更多地区引入京津医保,解决异地医保费用实时结算问题;将京津现行的床位、餐饮及失能、半失能等各种补贴全面覆盖到河北。北京市的医疗部门正在与河北燕郊的一家医院合作,尝试引入首都医保,解决外迁人员医保费用实时结算问题。河北的高碑店也将成为养老政策出北京的一个试点。这些努力及尝试对于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都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今后,随着北京市其他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迁入河北,各项政策对接不断加速,希望不久的将来外迁老人也能享受到与原所在地大体相当的各项服务。此外,北京市许多高校都实行对社会开放部分课堂,大学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老人认真听讲的场面。北京市即将外迁的几所高校也可以满足一部分老人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

三、推进示范型养老社区建设

2014年,北京市发布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表明,目前急需托老所、长期照料、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健康与医疗卫生、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高龄、空巢和失能老年人是较高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人群,需要特别关注。2015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规划下,北京市将不再新建大型养老机构,转为支持在北京周边地区建立具备医院、护理院、养老院功能的综合养老社区。目前,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养老形式仍然是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普遍选择。因此,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的养老社区和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是今后养老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为此,我们要鼓励示范性养老社区建设,在京津外迁企业和单位开发建设新社区时进行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可以吸收借鉴美国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即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既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又能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同时,CCRC模式从老年群体的多维度需求出发,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世同堂、合家团聚”的观念,提供精细化服务,相信这一模式将是未来社区建设的趋势之一。对于已建成小区,可以增设功能多元的小型养老中心,使原社区老人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就能通过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不出家门或不出社区实现紧急救援、安全防护、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人文关怀、文化娱乐等。此外,还可以在环京津地区试点建设持有型养老社区,吸引京津收入较高的老年人,通过租赁或会员制方式实现长、短期入住。

四、探索养老机构改革,创新运营模式

河北作为养老大省,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财政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综合效益低等问题,公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尽理想,社会养老机构运作困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提高绩效,将成为推进河北养老机构改革的巨大动力。

为此,政府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并积极推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办等方式,改革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优质社会养老机构给予奖励等方式进一步培育养良性竞争环境,为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蕴含巨大需求而又富有特色的探索正在河北多地展开。当然,河北还要积极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将重点由公办养老机构逐步转向社会养老机构,真正落实社会养老机构应享有的各项优惠及补贴。随着养老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河北养老产业必将产生整体飞跃并为承接京津养老产业转移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关于咸阳市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