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富丽 庙堂气象

2016-05-14 08:15余昭
艺海 2016年8期
关键词:绘画

余昭

〔摘 要〕 何海霞先生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坛的典范,其创作往往将青绿工笔与水墨写意融为一体,立意新奇,笔力雄健。何海霞熟识传统山水画技法,对大青绿、小青绿、金碧泼墨、泼彩和水墨浅绛技法无所不能,再加上对生活自然深入观察,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形成独具一格具有庙堂气象的山水画风貌。他的青绿山水画内涵丰富,继承传统的技法又有所发展,对当代青绿山水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青绿山水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堪称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典范,将金碧青绿设色与泼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

〔关键词〕何海霞 青绿山水 绘画

20世纪末至今,各种有关何海霞的论文、专著和“何海霞艺术研讨会”不断推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不管是艺术界还是学术界,都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誉其为画坛“鬼手”。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于传统的各种技法了然于胸,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其在西北生活多年,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其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华滋,蔚为大观。20世纪90年代,何海霞进入绘画生涯的高度成熟时期,尤其是金碧青绿山水画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无来者可追。本文以何海霞的青绿山水画为题开展探究,以期发掘其绘画精神内涵。

一、何海霞独树一帜的青绿山水画成因

(一)传统绘画和张大千先生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

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16岁时拜师韩公典,临摹传统绘画,开始临吴门四家,进而临习袁江、袁耀;后学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对于传统绘画技法气韵精神的掌握,为其日后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935年春,经人引荐,正式拜入张大千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张大千一生喜好四处游历采风,注重对自然的细心观察,何海霞从张大千的身上学到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修养、胸襟和气度。张大千先生擅长青绿山水画,通过对唐宋元明清传统中国画的吸收和借鉴,对敦煌石窟壁画的勤苦临习,对青绿色彩的高度把握,晚年独创了泼墨泼彩画风,堪称继往开来,这对晚年何海霞泼墨泼彩画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何海霞早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与张大千绘画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作品,他对于张大千绘画体系的掌握,对于传统青绿色彩技法的熟识,为日后形成个人独特的青绿山水画奠定坚实基础。大千先生后半生远离大陆,云游世界各国,独创泼墨泼彩风格,何海霞虽未跟随老师,但张大千泼墨泼彩风格对于何海霞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晚年他个人也进行大胆尝试,力图变法,期望达到艺术巅峰,将金碧设色引入绘画,使得画面金碧辉煌极富庙堂气象,尤其是为北京各大厅堂绘制巨幅山水,将个人一生的阅历融入青绿山水创作,赢得一片掌声,树立其在近代画坛的地位。

(二)长安画派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

“长安画派”是由石鲁、赵望云、李梓盛、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为代表的美术团体,他们的绘画题材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大胆走向生活,大量写生创作,给当时较为死沉的中国画注入了新活力,形成独特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画风。何海霞建国后在陕西生活30年,在这一段时期深受长安画派代表人物赵望云、石鲁的影响,面向生活,突破了大千先生对其艺术的影响,实现了自我转化,从一味师古跳出到师造化,接受“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明确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石鲁对于生活观察及对于绘画创作的认识,影响着何海霞先生的艺术创作。石鲁绘画主张深入生活,提出“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观察生活应该“洞悉物理,既要冷观,静观,更要热观、动观”①,注重“以神造型”,强调“意理法趣”。这些注重深入观察生活,强调自我感受的主张深深影响着何海霞的艺术创作。何海霞在《我的艺术生涯》一文中坦言,“石鲁先生不同之处是首先接受革命文艺思想和延安革命教育,非常明确文艺工作的对象和怎样继承发展传统。所以要用理论修养为指导在艺术生活实践中才能发挥重大作用”,还有“我在陕西三十多年,思想上艺术上得石、赵的帮助,这是我艺术生活实践中难得的良好机缘”。②何海霞在长安时期,绘画用色浓重,用笔雄健粗壮,色墨并用互渗,显然画风受赵望云、石鲁影响。他在陕西生活的这一段时间艺术创作与其恩师张大千拉开了距离,更趋向于表现生活,注重师造化,完成个人艺术蜕变,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实生活感受融合一起,使之化蛹成蝶。

二、何海霞青绿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一)山水题材的表现与拓展

何海霞在西北找到了“大结构论”的山水原形,大山大水,大开大合,大虚大实,代表中国文化阳刚美的西北风光和何海霞的审美追求一拍即合,自此,他的笔下便处处充溢着至刚至正的阳刚气。画面结构大开大合,笔墨酣畅淋漓,设色艳而不俗。

险峻冠绝天下的华山,经何海霞大手笔的演绎,终成何氏大家气象。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何海霞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工笔、写意、浅绛、青绿、泼彩、缕金等,对华山一画再画,情有独钟。他关注更多的是华山龙脉的开合走势,以及孤峰刺天的独特的壮美气势。他晚年回京后的泱泱巨制,与华山对他的滋养是分不开的。体悟华山,促成了何海霞独特的山水图式结构的形成。何海霞一生多次登临华山,不仅得华山之形,更得其神。《西岳太华》创作于1989年,金碧设色,整幅画先水墨写就,在水墨之上敷以浓重的石青石绿,再以金线勾勒,金碧辉煌。这种写意式的金碧山水是何海霞所创造,气势磅礴,雄浑厚重。当然,何海霞毕竟不同于石鲁在华山中体味到那种孤独与悲愤。这是在长安画派绘画新思路下,对传统绘画色彩上的大胆突破,大大增强了山水画的艺术感染力。

在对黄河的表现上,何海霞是非常突出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对于母亲河的歌颂,离不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他对黄河水的表现,既不违古人法度,又不失生活体悟,以强有力的挑人心弦的线条,勾勒出河水起伏旋转的动态变化,表现出黄河的气势;并以色墨渲染,乃至以泥金勾河皴水,将传统用笔方法熔铸于表现现实感受,同时以浓墨粗笔大线勾泼山崖,并以小船点景等综合手段的运用,大气而磅礴地再现了泥浆翻滚,众人摇桨激流勇进的黄河奇观,何海霞笔下的黄河带给观者的都是对阳刚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讴歌。

(二)对青绿色彩的创新实践和发展

纵观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何海霞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锐劲之笔,浓焦之墨,金碧之彩,目击万里之景,营造出的宛若天马行空、至刚至大的西北山水真境,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山水画形成伊始,就以青绿色彩为主,形成表现自然的装饰性的审美情感,以青绿色彩改造人文色彩,使色彩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重新建构,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具有现代观念的山水新样式。周韶华在《金碧青绿第一人》一文中对何海霞绘画形式进行分析:“何海霞的形式系统是由三大结构复合而成的,即由意象形体结构,山川三远结构,色彩空间结构(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三大要素综合而成。”③何先生通过自身实践,对于传统青绿金碧山水有所发展,将山水画中金碧、青绿、泼墨等技法融为一体,笔墨及设色中注重生活感受,转变传统工细金碧青绿山水为写意式的画风,增强了青绿金碧山水的写意性,推动青绿山水画的创新发展。

在何氏的作品中,大小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等画法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给人以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感觉,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谐。所以无论从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或绘画语言上都体现了何海霞的胆略,敢于实施变法,甚至将水彩、油画、水粉中丰富的色彩元素巧妙地融进作品之中,遂进入创作巅峰期,达到了笔力老到洒脱奔放的境界。他吸收了西方的创作方法,创造了大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灿烂辉煌又不失中国艺术精神。晚年,他调至中国画研究院,开始尝试在传统青绿山水画中加入泥金一色,用泥金勾染山廓、石纹、彩霞等,这种独创的画法设色鲜艳,笔调雄浑,极度发挥了水墨色彩功能,使山水画浪漫奔放。在前人绘画手法里一般是工细的画风,而何氏山水却是写意的,气势磅礴,雄浑而厚重。有些青绿绘画用色厚重,近似水粉画法,但骨子里却是中国画气韵,别具一种青春气象和俊雅清丽的辉煌感,从而开创了何派金碧山水的范式。

何海霞青绿山水画艺术在对传统青绿山水画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保持传统绘画精神和面貌的前提下,引入西方色彩元素丰富其作品的内涵,又借鉴张大千泼墨泼彩画风,锐意变法,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面貌。

(三)艺术精神与追求

何先生的艺术追求和探索大致分为三个历程:一是“学古人”,从临摹入手,对于传统各家各派熟识于胸,怀虔诚执着的心境,领悟古人的心;二是“师自然”,在自然万物中总结山水画的技法,也是他探索中国画艺术的结晶;三是师我心,通过一生的阅历,长期对于自然生活的熟悉,加上个人全面的修养,晚年绘画达到了随心而不逾矩的境界。

对于艺术精神的创新,多半源于其对革命理论在画风中的注入。何海霞首先接受的革命理论教育来自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表现新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比如1957年创作《驯服黄河》,作品反映黄河岸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施工工地忙碌景象。深入生活,注重写生,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创作源泉,同时,艺术的功能性和社会作用性叩击着他的心灵,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找准自己的位置,开始探寻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技法拓展。

他对于古今中外艺术抱有开明态度,既不保守,也不盲目学习外来艺术,他在自己画集序文中谈到,“我以为古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是经过漫长岁月,多少代人劳动得来,如能‘古为今用,并注入现实生活精神,不断吸收外来营养,方能发展我们国画民族事业”。④没有对于传统绘画的精深把握,就没有何海霞晚年的艺术高峰。他将传统用笔用墨技法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终成当代画坛一位闯将,对青绿山水画的拓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何海霞青绿山水画艺术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

何海霞用一生的探索创新实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他的艺术精神当为后世之楷模,他的绘画实践为当代艺术界指明了一条理解传统,汲取精华,深入生活,创立新法的发展之道。晚年何海霞的艺术创作从长安画派艺术思想中逐渐脱离开来,将个人一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倾注于绘画之中,用青绿色彩表现我中华大好河山,将传统的青绿色彩技法与现实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开创新时期青绿山水画艺术高峰。他的艺术实践表明,脱离了传统和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就不可能在艺术上有所创造。当代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基于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和学习,更离不开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和观察,提升个人胸襟气度,丰富创作者生活阅历,方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绘画作品。

注释:

①令狐彪.石鲁学画录[G].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61.

②何海霞艺术委员会.何海霞纪念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18.

③周韶华.金碧青绿第一人[J].艺术市场,2003(9).

④何海霞艺术委员会.何海霞纪念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2.

猜你喜欢
绘画
绘画连连看
1970年代后 “癫狂”的绘画与自我救赎
超级写实绘画
绘画的留白
绘画之星
少儿绘画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