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洋生物博物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分析

2016-05-14 08:43王洋
艺海 2016年8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三亚园区

王洋

〔摘 要〕 海洋生物博物馆景观规划设计来源于对海洋中各种生物形象的艺术概括和再加工,运用构成的手法进行空间环境规划和设计,从而体现出海洋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韵律之美。

〔关键词〕三亚海洋生物博物馆 景观设计

一、环境现状分析

三亚海洋生物博物馆面积约为67000㎡,可绿化面积为52400.22 ㎡,位于三亚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正南方向,南北有省道S216,东西方向有G224和G223两条国道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舒适,交通便利。

二、设计规划主题思想及原则

1、规划主题思想。以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学及美学为基本原理指导,以三亚地区丰富而又深厚的海洋文化为基础,以“创意海洋,文化海洋,律动海洋”为品牌,深度挖掘与海洋生物有关的一切海洋文化。通过对各种海洋生物造型的研究分析,博物馆主体采用寄居蟹的造型和珊瑚的结构形态作为创意来源,张开的造型寓意着海洋的包容与深沉;通过对海洋生物章鱼的造型进行艺术化概括与提炼,追求主体感与线条感的对比与统一。

2、规划设计的原则。海洋生物博物馆凭借的是三亚地区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资源,其中海洋文化是本次规划设计的核心灵魂。对于海南而言,三亚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最先兴起的区域,同时也是规划设计的生命之源,动力之源,坚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海洋精神场所,就是充分考虑到现实规划设计中所包含的地脉资源,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之上,通过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语汇进行艺术化的升华与提炼,尽可能完整展现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岛景观民俗文化。

三、景观规划布局与设计

三亚海洋生物博物馆景观环境规划园区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海之美,海之意,海之韵,也分别按照参观游览顺序自西北向东南展开这三个空间序列。而主建筑博物馆则位于第一景区的中心部位,景观园区主要是将海南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海洋生物场景的形象进行解构,重新创作出具有一定景观生态实用功能的景观建筑及其周边小品。这些可使观者领略到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

“海之美”部分主要分布在主景区的主景观轴线之上,能通过各种曲线的造型展现海洋生物的动态美感。这部分景区主要集中在整个园区的西北部分,西北部地势相对平坦,适合作为入口。

主入口设计采用海洋生物蝠鲼元素,利用重复的构成方法,重新组合构成透光的阳光廊架,以引导和提示游人已进入海洋生物博物馆景观场所。蝠鲼是一种很美丽的海洋生物,具有两侧肥硕的胸鳍,犹如水中美丽的翅膀,廊架的结构模拟蝠鲼游动的优美轨迹。“桥驾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清初邑人邵珍曾写诗题咏),以彩虹的造型搭配透光的亚克力作为入口处的景观休息空间,周围的生态浮岛都模仿各种海洋鱼类的形体,给人一种景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以海豚的造型运用结合地形和水体,同时最大限度地激活两个空间界面,充分考虑到了作为海洋公园的特殊性,能够激发孩子们的互动性;同时不锈钢的雕塑能够最大限度和环境进行互动。螃蟹景观雕塑在道路的主要节点上呼应海洋生物博物馆的主题,与海藻景观廊架结合,同时也给小孩嬉戏和游人驻足拍照提供了景观场所。海豚雕塑位于入口延伸处,散置于园区内流河两侧。

以珊瑚的造型重复排列做成的景观挡土墙,每一块都采用透明的琉璃工艺制成,能够产生透景的视觉效果,背后栽植了大量常绿的乔灌木,营造一种半围合的感觉,折带状的护坡同时兼具座椅的功能。

海洋的美是一种动静结合的状态,静态的时候可能非常宁静,一丝声响都没有,但有时会是惊涛骇浪,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对比与碰撞才彰显出海洋的包容,运用V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外加互动投影设施,能够营造出360度全身心的海洋深处的动态体验区,让你屏住呼吸静静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生态餐厅与龟壳多媒体相互呼应,位于入口通向主建筑的道路左侧。以龟卵为外观造型,按照标准室温的结构建造,多采用文洛式,覆盖材料多为PC板或者玻璃,结构保温性能好,整齐规范,室内各个空间温度均匀。鉴于餐饮布局的需要,在文洛温室结构的基础上,可进行局部调整。该温室建造成本相对较低,温室升降温耗能低,节约后期运行费用。生态餐厅同时又是一个大型的360度全视角的海景房,保证了充足的活动空间,菜肴以海鲜为主,游客就餐的同时可以欣赏海景,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在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通过双层充气结构的构造,设计出一个能够产生湿度、光线、温度、气味、声音、震动的半封闭互动体验区域,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洋之美。多媒体的运用带来不断变化的模式,吸引和保持游客的兴趣。多媒体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海洋生物博物馆的造型元素来源于寄居蟹的结构和珊瑚的结合,上部突出的珊瑚造型能够为整个博物馆提供自然的采光与通风结构,整体造型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海水淡化塔,海水通过层与层之间的博物馆外墙上升至顶层能为整个公园提供洁净的淡水资源;外部的屋顶也是一个露天泳池,平时利用淡化海水和净化收集雨水,就像寄居蟹一样喜欢水。

以上部分包含了五个景观节点,均是通过不同海洋生物造型的演变,抓住瞬间的美感视觉艺术,借此景点传达出海之美这一个个富于优雅姿态的主题特色。

“海之意”部分充分发挥海洋的情景感意味,利用现实场景中各种景色变化以及色彩建筑呼应围合,创造出属于博物馆自主特色的景观场所。该部分位于整个园区的中部,以各种生物的意象来展现海洋文化。

风情海岸是可供出海冒险和帆板、帆船、快艇等多种海上极限竞技项目的弧线形天然港湾,平时也是情侣散步、聊天、交谈的最佳观景交流场所。丰富海洋馆的活动设施,增加游客的游玩项目,不再是单一的驻足观赏。

飞鱼的造型由海豚的形状经过艺术化的加工,重新组合出各种变化姿态的景观小品,从海面鱼跃至廊道平台之上,在夜间这些飞鱼同时也是气象站的台风预警传感器,美观实用,充分利用景观资源。

螺旋上升的观景平台给游人提供一个海洋观景的制高点,同时还可进行多种海洋活动,比如海钓、潜水等。利用室外空间,独特观赏平台可吸引游客。在观景台上,感受海风的轻抚,看着夕阳与海平面融合,独有的自然风景给海洋馆披上了面纱。

通过前两者“海之美”“海之意”的大场景和景观空间的围合与营造,“海之韵”便是一些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或是景观设施设计,它包含了海葵景观灯、鱼形浮岛、海藻传感器等园区设施。位于东南部沿着海岸线散落布局,在夜晚能勾勒出海滩的灯光轮廓,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海洋的韵律。

利用海葵的造型制作出水中的景观设施,不仅丰富了水里的视觉感受,同时在夜间能够通过储存的太阳能进行水面及其周围路面的景观照明。海葵的造型像花朵一样,海葵景观像是从海里长出的花,海陆呼应。

鱼形生态浮岛能够改变和减缓园区内海水流动的速度,使整个内部水域水面不受外界风浪潮汐的影响,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游览环境。鱼形特点:不仅生动有趣,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并且寓意美好,是快乐、自由、爱情、美好和幸运的象征。

海藻叶片的造型,钢结构与各种检测传感器相结合能够为整个园区提供精准的48小时海洋气象服务。平时也是一个圆形的观景台,体现高科技与景观设计结合与运用。充分突出其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给从此地经过的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强大冲击,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流连忘返。

扇贝与挑出的观景台相互呼应,园区提供清洁直饮水的设施和贴心的观景休息平台,以其自然逼真的表现,给海洋馆增添浓厚的人文气息。用廊架代替廊子,可以联系空间,串联主题。

结语

三亚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文化园区规划设计也是海南省三亚海洋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三亚海洋文化的核心景区,能够将三亚地区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挖掘和整合,将海洋人文,海洋历史及风土人情进行景观化的艺术处理,通过对各个层面的节点的精心布置,以及与整体环境规划的整合,力求传达出一片崭新的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对于各个不同的系统都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调研,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生物的形态作为整个规划的核心符号元素。试图通过视觉的可视化去表现和再现大众对于海洋的深刻印象。用最直接和最简洁的空间环境营造去打动每一位观赏者的内心,使之达到内涵上的思想共鸣。

参考文献:

[1]石开航. 中国最美古诗词[w].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01

[2]思源. 中国式海洋馆生存[J]. 海洋世界,2006,10:6-9

[3]张立明. 中国海洋主题公园的时空分析与影响因素[J]. 辽宁工程大学学报,2007,04:67-72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三亚园区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海洋生物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