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梦、里之前、朝颜、嵯峨野

2016-05-14 13:54
书屋 2016年8期
关键词:牵牛富士山木槿

生命中的日子虽说短促,每天很少有什么大惊喜,多的只是些小琐碎。那些个琐碎就像街景,多半还是寻常。当年,大阪关西学友会日本语学校附近就有一段寻常的街道:一间文具店,一间邮电所,一间洋服屋。洋服屋内一般不见顾客;门口摆着三两个纸盒子,有装了碎花布的,总有过路的女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在那里驻足,自己也就踩着碎步子跑过去,很不甘心地兜底翻翻——多数什么也不买,但一定要在花布上捏一把。放着碎花布的盒子边还有个盒子放的是零食,细看不过是普通的花生、蚕豆,拿彩色玻璃纸一裹,就裹出礼品的精致感来,让女人们忍不住也要摸一把。走过洋服屋,街对面是个地藏庙,有老妇人摇摇摆摆地冲上前去晃两记绳索,击掌,许下或大或小的心愿。这都是日本街道的琐碎。偶尔街心传出咿咿呀呀的声响,是绿灯可过马路的讯号——为了提醒盲人。在工作时间连正常人也没几个会通过那里的十字小路,莫说盲人了,但讯号还是按时按点地响;或因初夏的骄阳,或只因周围的一片沉寂,响得会让路过的我烦躁起来。这里没有大阪闹市梅田或心斋桥的人流和高楼,也没有奈良或京都清静的古刹、山川。地铁站在这一段却有个名字“夕阳丘”。我到那一带的关西学友会去,乘谷町线,既可在“四天王寺前夕阳丘”下车,也可在后一站的“谷町九丁目”,两边都是要走上十分钟,却因“夕阳丘”这几个字,我总是选在这里出站。并且,走在夕阳丘的小街上,恍惚就有走在山丘坡道的错觉呢。

我一度搬到京都,为找公寓,没少费周折,地头不熟,人头也不熟,纯粹是两眼一抹黑。因囊中羞涩,这边自己不得不左想右算:要离校近,离打工地也不远,否则弄成“三角恋”,不见得浪漫,车钱和时间更付不起。房租得交得起,又不能太省,因为房子不能破!否则榻榻米上爬出老鼠来半夜咬你一口,卫生问题不说,人被吓破胆,吓不起;遇上地震多半也抗不住,阪神大地震震倒的多是破房子——这些是一句两句从偶然认识的前辈那里听来的经验。那边房东在催促,京都是大学城,要租房的学生多得很。最后定下的一家,我并不满意,只因找得倦了,说就是它吧。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公寓大楼名叫“里之前”。“里”,和古汉语里的一样,有故里、故乡的意思。我望文生义,觉得就是“在故乡的前面”,离故乡不远了。窃喜中原谅了这公寓的总总不是:比如房子朝北,整年不见太阳之类。想想公寓名,就能望梅止渴。

像“里”字这样,日文汉字中保留古韵的字眼真不算少。比如人人皆知东京的浅草、日暮里。我无心去考证这些名字被使用的原委,但陶醉于它们给我的、我要的联想:“浅草才能没马蹄”,“日暮乡关何处是”。

这样含古意的字眼,新年头一天就能碰到。比如简单的一个“初”字。新年的第一场梦叫“初梦”,预示一整年的兆头。什么样的梦才算好呢,据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版本和解说。如今较通用的说法,最好是能梦见富士山,富士是日本第一的最高山,在日文里发音刚好和“无事”一样,谁不指望平安无事呢;第二是鹰,是聪明且勇猛的高飞鸟,而世人多喜高飞;第三较意外,让看来很不起眼的茄子上了榜,因为茄子的发音同“成事”。所以,“初梦”这两个字看来浪漫,日式好梦都还是些并不浪漫的世俗宏愿。

新年里,亲人、挚友头靠头,肩抵肩一起第一次去看崭新的日出,叫“初日出”;新年里第一次握笔写书法,当然也就叫做“初笔”;新年第一次去神社许愿叫“初诣”。我喜欢这个“初”字,仿佛一切可以掸去灰尘,从头再来。

与“初”相近,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朝”字,我要说的不是朝日啤酒、《朝日新闻》,也不是相朴名将朝青龙,而是“朝颜”。“朝颜”的日文平假名,有个直白的字面意思:“早上的脸”。《源氏物语》五十四贴中的第二十贴用“朝颜”冠名,又因朝颜在日本是“槿”的古称,偶尔也用“槿”来表示。

在《源氏物语》里,朝颜是个一直拒绝源氏追求的女子。源氏三十二岁上和她再会,平安时代的才女紫式部为二人书写了短歌对答。源氏说:“往昔见过、片刻也不曾忘怀、那叫朝颜的花满开的时节错过了吧。”朝颜答:“秋天终了、缠绕雾篱、有还是无处于难言之境的色退的朝颜哟。”这是我记录的字面意思。丰子恺的译文更符合中文美感:“昔年曾赠槿,永不忘当初!久别无由见,花容减色无?”“秋深篱落畔,苦雾降临初;槿色凋伤甚,花容有若无。”丰子恺用了槿字,译注中断言是中国的牵牛,不清楚是据何种考证。如今,日本人多以为《源氏物语》中的朝颜是木槿而并非牵牛。更有一种说法认为,此前,对“早上的脸”平假名的汉字标记相当杂乱,有“朝颜”,更有“朝生”、“木槿”、“朝槿”等,用汉字“朝颜”和“槿”分别表示藤本植物的牵牛和木本的木槿,是从远远晚于紫式部的江户时代初期的俳圣松尾芭蕉才开始的。不过,反观前述短歌,雾篱上的花,有“缠绕”之态,倒还是藤本的牵牛更惟妙惟肖,当然,作为灌木的槿可作绿篱栽培,未必不能和篱笆缠绕。木槿和牵牛,都是秋天早晨的美丽面庞,紫式部的朝颜到底是它们中的哪一朵,还真是让人费解呢。

不管怎样,牵牛和木槿共有的在秋天里晨开昏谢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起女子朝露般的容颜。我喜欢“朝颜”这个字眼,多少也因想到多年前听过的吴奔星一首中国现代诗《晓望》:

你凌乱的发束是相思的脉搏吗

晨风的梳齿轻而又轻

乱云里映出一抹鲜红

妆点你清瘦的脸呢

当一层薄雾爬上你的眉峰

远的,近的,云山的风景都失色了

不过,写“朝颜”,在无心之间更为从容大气的,我以为当数松尾芭蕉。他有这样一句,以朝颜为季语,曰:“对着朝颜、我是吃饭的男人啊。”“我”,“吃饭”,“男人”——过于简单的事实罗列怎就堂而皇之地入了很是风雅的俳句呢?据说,那是芭蕉对弟子的应和。“对着草屋我是吃蓼草的萤火虫啊”,是宝井其角的句子,其角号称芭蕉门下第一高足。他写俳句不错,缺点是酷爱夜饮。其角这一句,描写的正是虽在破败的草庵蜗居,却在夜的街市上流连忘返的萤火虫一样的“我”,有些放浪形骸、有些无拘无束。据说芭蕉的句子是对其角的规劝,促弟子反省。芭蕉提倡体察和咀嚼平凡实在的生活中的美:“我一早起来,看着朝颜的花朵,吃着饭,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朝颜算得上是有简素、平凡之大美的一种花吧。

幕府时代后期的1854年发行的《朝颜三十六花撰》中,既有牵牛、木槿,甚至也有桔梗。日本的牵牛花种,据说是奈良时代末期或平安时代由遣唐使作为药物从唐朝引进。鎌仓时代开始作为观赏花栽培,江户时代广泛地为人喜爱。如今,在日本,说起朝颜,除了木槿,更多是说牵牛花。

《中华大词典》收有“朝颜”一条,释曰:即牵牛花。例文仅郭沫若《行路难》中一句:“寺旁有座小小的别墅风的人家,四周的篱栅上盘络着无数的朝颜。”《行路难》是一篇自传体小说,讲述留日青年一心为文,在异国饱受屈辱却坚持理想、努力奋斗的故事。《中华大词典》的解说旁证了“朝颜”一词还真是日制的、有唐风古韵的汉字组合。

总之,古典的汉字,让我这个现代人觉得风雅。在东京的街上,很多地方都有个名字,叫“富士见”。我曾冒了傻气,在街头根据路边说明,眺望过静冈县富士山的方向。在那个据说当年可见到富士山的地方,无论如何踮起脚尖,如今自然是望不到富士山的影子。当年固然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但富士山再怎么高,距东京还有一段路程。我怀疑“富士见”有一小半不过是当年文人的诗情和雅兴。富士山虽看不到,“富士见”依然是个好名字。

这样的用法,也用出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花见”——花儿满开之时,呼朋唤友,结伴去赏花的风雅事,不单是对樱花,对梅花等亦如是。还有“雪见”、“月见”。京都哲学小道法然院附近有家喜起拉面店,就有一款“月见”,是普通的拉面上摆一只白里透红的荷包蛋。

当然,我也喜欢“嵯峨野”、“下鸭川”、“和歌山”、“东海道”等字眼。

“野”字在京都话里,据说本不是什么雅字,和从前野外的天葬有关。“川”说的是河流。“山”不少见,但有了和歌,韵味自然不同吧。“道”是行政名,如流传拉网小调的北海道。“东海道”则给我一幅武士千里走单骑的画面。

“嵯峨的山、行幸断绝的芹川、万代的古道遗迹残存。”约在955年和958年间成书的《后撰和歌集》中有这么一首。“嵯峨”是说有粗犷形态的高高低低的山。这首和歌里的“嵯峨的山”指代嵯峨天皇,他曾行幸到芹河——即便是对于这首和歌创作的年代,这已是久远往昔的故事。读古人的怀古,今人如我更是口不能言。所幸嵯峨遗迹确在,就连芹川,在如今京都伏见区也还能找到这个名字。我可以和古人、古人的古人共有同一个空间——一个用汉字复现的空间。

如今的嵯峨野没多少肃杀之气,适合和服女子走在木头小屋间。屋子都不高,顶多两层。路边间或有家豆腐店。京都的水好,因而豆腐也出名。间或豁然开朗,现出一块田野。间或有柿子树的枝条伸出墙外——有一枝就出自芭蕉的另一个门生向井去来的“落柿舍”,那也是芭蕉写下《嵯峨野日记》的地方。

嵯峨野有河,比如桂川。

关于“川”字,我单说说“下鸭川”。下鸭川是京都中心的一条河,一直流经闹市的“四条大桥”。夏天,水流变急。哗哗地溅过河床中间的石子,发出够大且清凉的声响。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河两边,看水;也有人踩着河床间的石子过河。有下鸭,当然就是有上鸭的。既然提到鸭,名副其实,水里是有成群的鸭子。

从我住过的“里之前”公寓,到“四条大桥”的“下鸭川”水域,骑自行车不过十五分钟。那时,只顾为生活、学业和签证犯愁,竟放不下心来去享受美景,但下鸭川的水到底还是淌在了我的记忆里,把那三个方块字也弄出夏天的水流声来。

猜你喜欢
牵牛富士山木槿
温暖的富士山
书画影苑
观星地理之牵牛岗
我是这样登上富士山顶的
书画影苑
望富士山
挽留
走过茑萝牵牛的花丛
垂吊牵牛的栽培技术
牵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