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电影对香港的认知

2016-05-14 15:39杨薇薇
书屋 2016年8期
关键词:影视剧沙发大陆

杨薇薇

订下这个题目之后,我发现一是把自己限定的太死、太具体;二是发现脑海里内地影人创作的经典电影,《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几乎没有以香港为创作主体的,好容易想起一部《甜蜜蜜》,那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港片。

第一次对香港这个词有印象,大约是我五岁的时候,记得父亲从广州出差归来,带了一套号称来自香港的组合沙发,一个双卡收录机,几盘谭咏麟的磁带。记得那沙发很软,散发着皮革的味道,不如那个老式的木头弹簧沙发蹦起来有弹性。因为邻居都要过来坐一坐,夸一夸,于是也开始喜欢这组沙发了,毕竟它们跋山涉水从香港来的。香港沙发和老式沙发摆在一起,同处一室。

在新疆,从俄罗斯来的东西不少,从香港来的,几乎和从美国来一样少见。感觉好像除了俄罗斯的以外,外来的东西都要通过香港到广州,再到内地,最后才能到新疆。一个阿姨告诉我,她小时候最想成为女特务,特别是电影里的美蒋特务,她们从香港潜伏回内地,打扮得都很美、很时髦。很多人都经历过相对隔绝封闭的年代,那时香港在内地电影里是一个敌特的巢穴,是特务进入大陆的前哨,内地人绝少能真正认识香港,它是一个被符号化、政治化的地理名词。那时候,内地电影没有想要表现、探寻真实的香港。那位阿姨的儿时梦想,直到她四十岁了才敢说出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地影视剧里,逐渐出现了不同的香港形象,不过香港来的一定是奸商,去香港发展的回来会受骗,或香港人最终要受大陆的拯救,比如《安丽小姐》、《股疯》、《情满珠江》等等。香港既是大陆幻想的现代商业社会,同时也是充满物欲的罪恶之地,大多也是之前意识形态影响的延续产物。可这些电影对大陆青少年的影响远不及成龙、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内地青年在录像厅里,在TVB的连续剧里完成了对香港的想象,于是愈发盼着香港回归,因为那就可以去香港了,可以站在红磡体育场。这,对双方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在内地电影里成了《婚礼定在回归日》,有了《京港爱情线》,作为东方之珠的明媚的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成为内地的骄傲,两地青年热情相爱,就在回归的大时代背景中;没有一部内地电影试图探讨、还原香港,香港人的感受。说起来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但这对于香港少数人则是一种身份的“丢失”,在一些香港影视剧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九七情结”,有些怀旧和迷茫,甚至有点失落,内地电影对香港的想象依旧是种一厢情愿的“架空”。

第一次去香港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正在万圣节前后,那感觉好像终于见到了从海外回来的一身名牌的“大表姐”。你知道她是姨家的娃,虽然一直未断了联系,但除去了必要的寒暄客套、羡慕、隔膜和自卑之余,也还有点并不服气。亲切感是无从谈起的,即便她神采奕奕,待你温暖如春,依旧难以像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家的大狗、二狗呆在一起时那么舒适。她是自家人,但她的教育背景已经使她俨然成了独立于“我家”之外的“他者”——一个带着不同品格和文化、身份认同上相对混杂的远方亲戚。我喜欢了解“她”,接触她,通过她自己对自己的描述,但我从未想过在我的电影里去想象和构建她的形象,更不希望改变她,因为她就是她,她就是香港。就像我小时候家里的沙发,两种不同的沙发都放在客厅里,尽管它们是那么的不一样。

猜你喜欢
影视剧沙发大陆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VIP 2-1HT(Home Theater)沙发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沙发赛
冰之大陆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减肥记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