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山西介休市三贤广场使用后评价研究

2016-05-14 23:13杨玥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轴线广场博物馆

杨玥

摘 要: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介休市三贤广场的调研,分析其使用后状况,尝试将地域性设计和使用后评价体系相结合,对建成后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此得出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纪念性空间

1 三贤广场概况

三贤广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旧城区东北部,2013年10月投入使用。东临三贤大道,西对祆神楼,南临朝阳路以北社区,北临郭家村。总用地面积为47840平方米,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祆神楼、文公祠、介子祠和康熙年城墙遗址。

广场分两个区域——博物馆前广场和祆神楼前广场,其中祆神楼前广场为下沉式,两部分区域以城墙遗址为界,高差约有2.8米,中间以阶梯过渡,伴有城墙绿化带。在博物馆前广场区中心,立有琉璃制雕塑,是广场焦点,该区域下沉约30厘米,周围设有喷泉带,北边是主建筑介休市博物馆。整个广场以步行为主,外围设有自行车停放标志,出入口均设路障阻止机动车进入。

2 研究方法

研究包括POE[1]调查分析法、要素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三部分,其中POE调查分析法是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三贤广场的满意度和使用方式进行评价,要素分析法是针对三贤广场的地域文化载体要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法是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三贤广场的定位分析

3.1.1 三贤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广场位于介休古城东北部,东瞻汉郭林宗之巨塚,西瞩唐助国圣母之神祠、宋文潞公之墓道,南观绵峰麓晋介之推之茂木,北望汾水之汪洋,处于四合的环境中,使得“介休三贤”可以并排于此处进行文化交流,地域性文化也可以得到最合适的展现。

3.1.2 介休古城的东门户

广场紧邻介休火车站和高速路出口,处在介休古城的东门户地带,虽然昔日的古城城墙如今只残存了部分遗迹,但广场将现有的遗迹和介子祠、文公祠、祆神楼三大历史建筑囊括进来,对介休的历史文化进行重现,是介休古城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扮演着古城东门户的重要角色。

3.1.3 城市轴线的节点展示区

介休城市轴线主要分为三条:东西轴线为后土庙至祆神楼,东西副轴线为当今介休的东西大街,南北轴线由段家巷至顺城关,整体形成了“干”字型城市框架。其中,顺城关西接后土庙,东连林宗书院、祆神楼、介子祠、文公祠,该地段集中了历史遗迹,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关键地段,而广场正处于顺城关街的尽头,是城市轴线的东节点,可谓是介休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2 三贤广场地域文化载体分析

广场设计中地域文化性的表现往往通过文化载体来实现,文化载体大致分为显性和隐形载体。显性载体包括空间形态、建筑物等可以直观表现地方历史、材料的要素,隐性载体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2.1 地域文化载体显性构成要素分析

(1)空间形态分析。三贤广场是按照东西、南北轴线布局的,东西轴线依次串联了东侧主入口处的牌坊、博物馆前广场的中心雕塑、祆神楼的过街楼、林宗书院,将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逐一串联。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博物馆以雕塑为中心左右对称,西侧的南北轴线以祆神楼为中轴,左右对称分布着介公祠和文公祠。这种轴线的建立符合中国传统“轴线”和“中轴对称”的空间观,使得广场具有传统的空间形态,营造了肃穆、庄严的空间气氛,人们来到广场会对空间产生敬意。由于广场纪念性轴线的建立,其人流组织也具有轴线性,颇具意义。

(2)建筑分析。建筑形式及材料:博物馆采用现代结合传统的建筑形式,造型简洁,东西对称。屋顶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形式,敦实厚重,南侧正门大开口,采用大立柱,减轻空间笨重感,外墙采用深色钢板、白色系花岗岩,建筑色彩明快。祆神楼建筑是中国唯一一座现存的祆教文化胜迹,其建筑造型、材料无不体现出地方性特征。城墙遗址处于博物馆与祆神楼之间,更是介休古城东侧唯一残留的内容,可见其独特的地方性特征,遗址被大量的花岗岩石板保护起来,并对遗址墙面进行分割,造型简洁。

视距与建筑物高之比:博物馆的最佳观赏距离大约为40m,祆神楼的最佳观赏距离大约为55m,符合建筑界普遍认为“建筑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物与物高比呈2∶1,即视平角为27°”的观点。可见,广场中视距与建筑物的高比是合理的。

建筑空间尺度决定交往距离:博物馆前广场的纵向距离约106m,横向距离约85m,祆神楼广场的纵向距离约44m,横向距离约83m,符合“宏伟都市空间的24 ~ 137m的水平距离”。人群活动主要发生在广场的雕塑区域、博物馆东南角的水景游憩区和城墙遗址的台阶区,这些区域的尺度分别为22m、32m、18m,均在标准的亲密空间24m内,可认清人的身份并区别面部表情或者谈话交流。

(3)植物配置分析。广场的植物配置可基本塑造纪念性空间,例如在博物馆周围种植白皮松、油松、云杉等松科植物,配以国槐、石楠等,象征着介休三贤淡薄名利、不计得失、孝爱敬亲的精神,初步营造了广场的纪念性空间,但地域文化性有所欠缺,例如松科树种种植没有规律性,仅在东入口牌坊前列植,其余零散分布,庄严肃穆感体现不强,树种稀少。整个广场的植物种类有30余种,除了国槐和松科类植物生长正常外,其余苗木的长势均欠佳,苗木质量一般,规格太小,没有在广场上形成气候,植物种植方式没有进行深入考究,未形成开合有致的空间;广场上无常绿阔叶乔木,观花、观叶树种少,不能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对于塑造广场气氛有一定影响。

(4)雕塑分析。三贤广场作为纪念性城市广场,其雕塑需以纪念性雕塑为主。在博物馆前广场的中心,立有“四狮抬瓶”的琉璃雕塑,并以较高的基座衬托,寓意世世太平,形成了控制广场空间的主要焦点,使广场成为一个核心突出、脉络鲜明的空间体。琉璃作为介休艺术文化的代表,将琉璃工艺的精华融合于雕塑,应用在广场上,活跃了气氛,与不远处的祆神楼琉璃制建筑细部相互呼应,对整个三贤广场起到了烘托作用。

(5)水体分析。广场的水体设计做到了动静结合。静水布置在博物馆东南角的游憩区内,以自然式水塘作为展现形式,给人轻松恬静的感觉,配以凉亭、假山,使人在情绪上得到宁静和安详,塑造静谧的氛围;动水布置在博物馆前广场的中心雕塑处,围绕雕塑设置了喷泉,打破了广场的严肃气氛。从实用性上来分析,介休地处北方,属于缺水地带,静水区没有安设水循环系统,时间一长水体会变质,喷泉水的循环系统不够节水,易导致水体的浪费。

(6)铺装分析。三贤广场的铺装与广场气氛相协调,但缺乏个性。广场的铺地材料花岗岩取自介休绵山,乡土材料的使用体现了地方性,井盖上印有祆神楼图案和三贤故里的字体,但趣味性不强,广场的功能分区不明显,所用铺装颜色很近似,路沿和路易混淆,加上路沿高度只有7厘米,行人常忽略其高差而绊倒。

(7)公共服务设施分析。广场中没有设立公共卫生间,座椅稀少,只有博物馆东南角的游憩区凉亭有座椅,行道树树池可作座椅,但石材冰冷,不宜久坐。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影响了广场地域文化性的体现,座椅、垃圾箱造型全国比比皆是,没有融入地域特色。

3.2.2 地域文化载体隐性构成要素分析

(1)介休风俗习惯。介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圣先贤,群星灿烂。最出名的就是清明寒食习俗,介休是清明节的发源地,完好地保存和流传着清明民俗活动。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为了保护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介休每年的清明都会在绵山举行祭祀活动来祭奠介子推。

(2)文化活动的举办。三贤广场作为介休的城市客厅,是介休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举办、宣传文化活动便成了必然,而广场人文精神的传承绝大部分便是通过文化活动来表现。经汇总,三贤广场举办的文化活动有:“汽车品牌文化节”“博物馆里过大年,核心价值中国节”“全国收藏品和旅游纪念品交流会”等,博物馆还推出义务讲解,活动期间广场客流量激增,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介休文化的印象,还宣传了三贤广场的知名度。

3.3 三贤广场使用后评价分析

3.3.1 气候评价分析

从影响气候的各因素分析:温度方面,广场全年适合户外活动;湿度方面,广场处在北方干燥地区,建筑、绿化等可以阻止空气快速流通,喷泉可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环境的湿度,促进人群户外活动;风速方面,全年风速低于3m/s,适合户外活动;阳光方面,广场全年阳光充足,向阳空间很多,在阳光和煦的冬季对人群户外活动很有裨益,但背阴空间很少,在夏季使用时就显出了诸多不足。

3.3.2 交通组织系统分析

交通组织系统不完善,人车混行:广场上主要活动人群是青年人及中老年人,他们会携带自家小孩在广场中活动,电动车、自行车的进入增加了小孩的危险。

无障碍设计不完善:无障碍坡道的设立只有博物馆东、西两侧的入口处和城墙遗址北段的博物馆地下室入口处这三处,其余地方均无,步行道上也没有设置残疾人步道,未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限制了其活动。

3.3.3 使用满意度评价分析

针对广场使用后评价,运用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方法,通过对各类使用者的访谈、发放问卷,了解广场的行为主体、交通构成等情况,以及广场现阶段存在问题。

首先,从行为主体来看,广场的使用者主要为附近居民和管理处工作者,以青年、中老年居多,且受教育程度偏高,其中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居多,多数人和亲朋好友来广场活动。其次,从广场的交通构成因素来看,步行、电动车、私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出行时间平均在20分钟,绝大多数是步行到达的使用者,即附近居民,环境可达性强,服务半径范围为1260-4000米,使用者基本每天来广场一次,每次活动时间在21分钟-1小时以上。再次,从活力因素来看,广场的行为活动方式主要是锻炼身体和休闲散步,夏秋季节使用频率更高。最后,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广场的不满意因素有“树木遮阴性、座椅数量、上厕所便捷度、购买食品便捷度”,很满意因素有“环境卫生情况、阳光充足性、铺装美观度、垃圾箱数量、入口便捷度、景观小品美观度、活动场地充足性、交通便捷性”,较满意因素有“空间尺度舒适度、空气质量满意、绿化丰富度、无障碍设计优劣、指示牌易懂度、噪音情况、文化渗透强度、设施维护及时性”。通过对广场使用者的访谈,可知三贤广场的文化气氛不够浓郁,多数人都不清楚广场名称,不明白雕塑的立意。可见三贤广场在其地域文化的推广上有所欠缺。

4 结论与优化建议

4.1 结论

在对广场进行定位后,通过对地域文化载体的显性构成要素、隐性构成要素和使用后评价三方面对介休三贤广场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三贤广场的地域文化性已基本得到体现,即对广场纪念性空间的塑造和介休人文精神的传承,但是在细节处理上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二期建设中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善,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4.2 三贤广场后期建设的优化建议

4.2.1 完善区域景观,丰富广场文化内涵

针对博物馆前广场,需要加大对三贤文化的展现,例如加设郭林宗、介子推、文彦博三贤的雕像。针对祆神楼前广场,需要丰富和完善此处的景观,增加参与性景观以平衡下沉区域的劣势,例如设计地面浮雕增加使用者的触觉感受,竖立纪念碑、亭宣传祆教精神,设立文化雕塑与博物馆前广场相互呼应。

4.2.2 完善交通组织系统,明确广场的仪式性空间序列

提倡步行交通,规范人流活动——在广场出入口设立禁车标志并制定一系列限行规则。增加停车位,缓解交通乱象——尽快建立停车场,解决汽车乱停乱放现象。增加无障碍设计,[3]关爱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提高台阶高度,标出台阶边界,以便老年人区分台阶和地面,针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增设无障碍设计。

4.2.3 增加植物配置,提高广场纪念意义

增加种植种类和数量,可选用介休当地白蜡、臭椿、楸树等乡土树种,增加黑松、龙柏、银杏等具有文化寓意的树种,通过植物配置与纪念主体的有机结合来营造氛围,达到传承三贤文化、祆教文化的目的;增加常绿阔叶乔木和观花、观叶的树种,如桂花、大叶女贞等,这样可以做到四季有景,在水塘边加种红枫、南天竹、迎春等石岸植物,在石缝中加种鸢尾,丰富水岸景观。同时提高选苗的质量和规格。

4.2.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场人文空间活动使用率

增加座椅数量,座椅的形式、朝向多样化,多选用木质座椅。设立公共卫生间,缓解附近的公厕压力,尤其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最后,建立导视系统,加强广场的标识宣传。

4.2.5 融入文化符号,细处展现地域文化

在三贤广场的构景要素中融入介休的文化,可以提升广场的地域文化性。例如增加记录三贤事迹的文化墙。在步道设计上做到捷径化,根据人群游览路线改进步道的布局。在道路上加设介休文化元素,如地面浮雕,不仅可以增加铺装趣味性,还能增加铺装的文化性。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董华.浅谈公共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轴线广场博物馆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在广场上玩
博物馆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广场上的大钟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露天博物馆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