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预习模式初探

2016-05-14 10:41周来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周来

摘 要:文章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现实的需要,探索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预习模式。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过程中注重了预习要求的明确性、层次性、思维性和坚持性,关注学生预习行为的生成,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预习模式,关注行为生成,促进能力发展

近些年,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诸多培养方法中,课前自主预习的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快的学习节奏,而且能够使小学语文课程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所以,在应用自主预习模式时,教师应当制定或不断调整策略,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但在现实中,笔者认为来自两个方面的做法阻碍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其一,由于学生年龄还小,从没有课外书面作业的低年级刚刚进入中年级学习,不光他们自己,甚至许多家长也对学生是否应该预习以及如何预习产生了困惑。在问卷调查中,有接近20%的家长认为“不该预习”,理由是“孩子带着好奇去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进行了预习、已经了解了学习内容岂不对课堂学习失去了兴趣?”这部分家长都有大学本科以上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另有接近30%的家长“完全支持预习”,但对于怎样指导预习十分茫然,干脆让孩子照抄《课课通》《名师点拨》等教辅用书中相关内容,抑制了孩子的主动思考,甚至有家长“担心孩子学不会”,从网上下载教案亲自先给孩子“教一遍”,这类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算太高因而着实是“望子成龙”心切,生怕孩子“输”在线上。

其二,来自某些教学实施者的做法也值得商榷。有的老师只布置预习并没有具体的指导,使得学生以为预习仅仅是提前读读课文而已,并没有进一步的思考。而另一现象是许多认真钻研教材的老师精心准备了每课的预习作业,教学之前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了明确的课文内容填空等练习,这看似用心、扎实,也的确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到学生有没有对课文内容达到清楚认知的目的,但同样也会造成孩子脱离了老师预习作业的指导便不会预习,不知该如何预习的尴尬。

如何将“预习指导”这根“拐杖”变成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使这一年级段的学生在预习“方法”的指引下切实学会预习,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预习模式,在此种情形下便显得尤为迫切。

这一预习模式的提出,在实施中我注重了预习要求的明确性、层次性、思维性和坚持性,而这几点对学生在预习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渐次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很有裨益。

(一)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我认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是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这是由于小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促进能力发展,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在指导上一定要把要求提具体,把学习步骤细化,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写出音序,并组词两个”。这样,学生就会更多地留意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该如何“下手”。

(二)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的渐次提升而使得预习要求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求“全”求“深”,而要注意相应的层次性。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的课文上全都标注了拼音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但三年级课本则取消了注音,只是在文中出现较生疏的“三类字”旁才有拼音标在括号摘要求则在预习本上完成。

(三)注意预习要求的思维性

“学贵有疑”,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清晰、明确地提出问题,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的起步。《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预习的要求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突出强调的是“两问质疑”:1.针对课题质疑,并通过读文后自主尝试解疑。这一过程有别于常说的“好问”。“好问”是思维活动的起步,而能够通过阅读后自主解答,则是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2.读文后质疑——读完三遍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这一要求的设置对小学学生来说,属于更高层次的质疑,它不但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

(四)注意预习要求的坚持性

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常常做”、“踏实做”。再好的预习要求如果不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踏踏实实地落实下去,那到头来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而想要学生把预习要求扎实完成并坚持下去,教师就一定要注意从多方面推动学生预习的坚持性:1.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可以通过课上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适当的表扬,分层次加“星星”的方法进行。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鼓励的方法非常有效。2.加强预习的检查性。预习也是作业,老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在这一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和预习方法指导的调整。3.与家长积极有效的沟通。预习除最初几堂课的课上指导外,通常都是在家中完成,因此只有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明白学生预习的意义及此阶段的方法后,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预习要求才能够真正得以合理实施,预习也才能在学生习惯养成阶段得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