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016-05-14 11:07刘惠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格

刘惠

语文教学在思想教育及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呢?方法很多,现具体列举两点: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引导学生在对美的追求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语文教学的优势可以在很多场景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也就渗透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格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