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2016-05-14 12:41刘艳锋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历史

刘艳锋

摘 要: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转变教师观念,巧妙设置疑问,训练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已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想、问、辩。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么样?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并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老师再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关心、尊重他们,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巧妙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适当的激趣策略,如故事激趣、比喻激趣、热门话题激趣,课堂讨论激趣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变枯燥无味为新鲜动听,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重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当然,提问还得根据实际。这种“问”必须要有思维价值,而且有利于创造一个学生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历史教学的特点是史论结合,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就事论理;不应该仅仅问是什么,而应该问为什么。这种“问”的深浅程度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些照搬书本内容就可以回答的问题缺乏难度,表面热闹,实则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教学水平。反之,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过深,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接受不了,可望而不可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三、训练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还课堂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如“引导、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或“展示问题——分组讨论——引导交流——巧妙点拔——反馈总结”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生参与使学生学会动口——“会说”,学会动手——“会写”,学会动脑——“会思维”,从而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想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而言之,历史课教学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每一位历史课教师都应认真研究、探索,大胆实践,主动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历史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