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软环境建设与维护

2016-05-14 12:40马军强
智富时代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

马军强

【摘 要】学校的软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效工程,具有综合性、针对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学校软环境建设中,我们要加强在学校风气,教育方法,教师人格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软环境建设,尤其体现在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校园风貌上,以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周围环境,有好的社会环境,才会有好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合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大学环境。整体的校园环境是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构成的,哪一方也不可忽视,二者毕俱才能打造出真正优良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的教学、学习活动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让师生都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软环境建设

校园“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它是校园中客观存在且是无形的,它由人为因素(主要为教师)把握和影响,可以感知却不可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高品位的校园软环境带来高品位的教育,学生置身其中时时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真正起到环境熏陶的效果。腐败颓废的环境,能诱使人腐化,堕落。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

微博已成为当前大学校园中进行网络交流的新型工具,并且微博正以其身份相对真实、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群体的青睐。加强“微时代”下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工作,不仅能提高共青团网络思想教育的效果,更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微博在手机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于手机的随身性,切合了手机微博的及时性,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事情、发表个人评论,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好友沟通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在于手机微博的“轻”应用性,简短的文字篇幅、快速的照片分享及便捷的操作方式,较少受手机屏幕限制,使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方便使用。而这正符合了当下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当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拇指经济"可谓风靡全国。

校园“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它是校园中客观存在且是无形的,它由人为因素(主要为教师)把握和影响,可以感知却不可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和谐校园软环境,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首先要实现自身心理的和谐。大学生群体,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心理的和谐,是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大学校园中,心理和谐的学生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积极观察外部世界,更容易悦纳自我,接受现实中的挑战,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个体发展,并能通过努力改善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大学生心理和谐,是现代高等学校的现实需要,对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校园软环境的重要基础。庸俗的校园文化将导致攀炎附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酿就不良的校风、学风、大学生处在这种紊乱无序、懈怠懒散的校园环境中,容易产生冷漠、烦闷、嫉妒、厌倦等消极情绪,产生心理受挫感(畸形的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情绪生活与行为方式,而且由于它对个体的长期作用和影响,给大学生个体的心理上会印刻难以磨灭的阴影,造成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上的严重障碍,致使个体心理扭曲,甚至产生心理变态与疾病。反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则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通过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植入学生的大脑深处,形成稳定健康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的判断和行为无不处于一种下意识的控制状态,导致他们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并能稳定地指导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校园“软环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内涵和标准不确定校园“软环境”包括学校文化氛围;校风、班风建设;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内容。宏观地看,这些内容及其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但是,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第二,理解和把握有差异由于每位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不同,对“软环境”中各要素内涵和标准的理解就有差异,导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育人”尺度的把握产生差异。第三,影响和作用非量化校长或教师对学校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等细微情节,都是构成这种育人“软环境”的因素。

学校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学校软环境的建设中,必须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激发班主任在教书育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是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校园“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软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自我认识的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教师(学校)对每个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所持的态度或所做的评价,能够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败和命运。第二,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校长和教师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校长和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手段以及所培育的校风、班风,都对校园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三,影响学生的生活情趣在由教师群体起主导作用、并且营造的育人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乐观、开朗、健康的生活情趣,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关注影响学生生活情趣的校园“软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新时期教师面临的新任务。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的几个要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比“硬环境”建设更为重要。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提高校长及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提高校长及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是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校园“软环境”中各要素间关系的重要基础。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 (下转第235页)

(上接第233页)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第二,教师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校长和教师应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掌握并能够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严格地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校园“软环境”的核心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教师职业崇高而伟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工作繁琐且有心理压力。如果学校领导不能理解其苦衷,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就极易使教师们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以模范的行为和巧妙的影响去塑造学生的心灵,能够在师生中营造和谐相知的氛围,使学生在无声的教化中如沐春风,正视自我,志向高远。如果教师在校园环境中不受尊重,缺乏安全感,心理健康受损,就会在教学中缺乏耐心,对待学生态度专横,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

第四,重视优良校风的培育营造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在师生间培养教学相长,生活关心,政治互助,工作配合的良好风气。处理好学术(学业)竞争与合作关系。培养师生要遵章守纪的道德习惯。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适时、合理地对师生进行奖惩,形成依法办事、团结向上的良好校风。

第五,建立大学校园主流价值体系,增强人文氛围。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探讨的园地,也是先进技术诞生的摇篮,可以有多样观点存在,但是在道德建设中,应提倡和不应提倡的应该使学生明确,如“八荣八耻”就可以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主流价值体系。现代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曾受到不同方式的教养,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管理过程中贯穿主流价值体系可以减少大学生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少大学生在校园社会化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此外,加强文化宣传,增强校园的人文氛围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措施。

高品位的校园软环境带来高品位的教育,学生置身其中时时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真正起到环境熏陶的效果。腐败颓废的环境,能诱使人腐化、堕落。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校园环境育人工作涉及面很广,可以说,环境育人是一项全方位、全员额、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各级领导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计划、周密组织、统一协调、合理安排,建立健全环境育人工作的规章制度,强化“环境育人”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育人”积极性,使学生在“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大事做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葛宁;郑林科,大学生心理和谐:构建和谐校园软环境的核心目标[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61-63.

[2]张学洪;曾鸿鹄;王敦球,校园硬环境与软环境互促共进机制的构建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8):28-30.

[3]杨薇,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引导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12):264.

[4]石智生,试论新媒体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13(7):41-42.

[5]吕明;陈刚,谈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内涵、功能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6):85-86.

[6]顾祖飞;陈叶生,高度重视校园的软环境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196.

猜你喜欢
新媒体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