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衣凉衬竹衫轻

2016-05-14 14:23吴艳
中国收藏 2016年7期
关键词:竹丝竹编

吴艳

如今消夏,室内空调必不可少,室外只有求遮阳伞或者折扇了。但在古代,王孙公子除了把扇摇以外,还会从饮食起居等多方位开启“夏日模式”,竹席、竹榻、竹夫人、竹枕、瓷枕、冰块等用具会集体上线。而最为古人常用来制凉的当属竹制品。一因竹子内空心,导热系数比较低,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二因竹制品经济实惠、轻便耐用。

不过,古人服饰繁复,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袒膊露腿,所以对凉衣的需求也就只能诉诸翠竹,于是竹汗衫应运而生。将竹汗衫贴身穿在外衣里,可使外衣与肌肤存有间隔,增加了空气流通,故而隔热、散热、清凉肌肤的功效最佳。

皖南得四宝

细观安徽博物院所藏的四件近代竹汗衫,便发现其用极细小的竹筒制成,因竹细如丝,亦称“竹丝衣”。此竹衣采用南方高山上的野生小竹,将竹梢截成小段,用丝线串编而成。

为了防蛀,对竹段要经过高温蒸煮等工序,工艺较为复杂。而各地竹汗衫的形制却较为固定,或为对襟马褂,或为对襟马甲,衣服边缘处均用布料镶边,长袖衫腋窝处为了服帖,没有直接无缝编织,而是开口再缝合。

判断一件竹汗衫的优劣,重点在于竹编的精细度,竹材越匀细、编制越紧密,竹衣的舒适度和清凉隔热性能越好。但因竹汗衫是由丝线连缀竹丝而成,穿久了便会断线破损,所以需要时常修补,这就需要熟练高超的工艺技巧,故而在古代修补竹丝衣还有专门的行当。如在民国时期,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母亲杨氏,即出身于竹编世家,她就是靠着给人家补竹衫的手艺,养家糊口、育儿读书的。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安徽博物馆在皖南征集得四件近代竹汗衫,包括两件圆领对襟长袖竹马褂和两件圆领对襟竹马甲。四件竹衫呈淡黄色,选料做工考究,式样古朴典雅,每根小竹管直径约1.2毫米、长度约5毫米至6毫米,粗细均匀,用丝线拼串编织成衣;竹衫左右下襟开叉,衣缘处分别用白色、浅蓝色、深蓝色布料包边,系带、纽扣也是使用同色布料,衣衫纹理大面积是竹编菱形纹,在袖口、下襟处有不规则分布的几圈六边形纹,在视觉上增添灵动跳跃之感。

徽州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妙,明代万历版《歙志》把竹艺冠以“精艺”之称,筐、篮、匣、盒、笠、厨、席等竹编生活用品在当地生活极为常见,那么在这个地方出现竹汗衫就不足为奇了。

因容易遭受到虫蛀、受潮、线断等危害,竹汗衫难以长久保存,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尤显珍贵。故而,安徽博物院能藏有四件工巧料精、品相完好的竹汗衫,实属难得。它们不仅是别致的工艺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了解古人消暑方式的珍贵资料。

元代有竹衫

其实,竹汗衫不止存在于徽州,其曾广泛流行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中华竹枝词全编江苏卷》收录有一首有关竹汗衫的诗曰:“春来古港接江城,鹦鹉堆边夕照明。爱买芙蓉新制好,葛衣凉衬竹衫轻”,此诗描写无锡夏港镇的风景事物中“葛衣凉衬竹衫轻”一句,葛衣即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再把轻薄的竹衫套在葛衣内,清凉无比。

而在《宁波谜语探宝》里还有一则有趣的竹汗衫谜语:“一把剪刀起祸根,一团丝线做媒人,本当夫妻同到老,为了鳅鱼半路绞”,鳅鱼隐喻“秋天”,竹汗衫是夏日之物,秋天便用不到了。竹汗衫能入民间谜语,足见它在当地生活中的普遍性。

至于竹衣始见于何时?虽然一般学者认为是清代中后期之物,但早在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乔吉就写有《竹衫儿》一篇:

“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

此曲所讲的“竹衫儿”正是“竹汗衫”,“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描述的是其制作工艺,用刀把龙须竹剪成小段,再用线穿成六边形、菱形等龟背式样的纹路。“襟袖清凉不沾尘”、“浃背全无暑汗”是指竹汗衫清凉、隔汗的效果。可见竹丝衣至晚在元代已颇为流行了。

贵比珍珠衫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虽然讲究仪容整洁,但若在闷热的夏季,长袍加身也是相当难受的,且衣显团团汗渍,是非常有碍观瞻的,所以竹汗衫便成为他们常用消暑的衣物。

清嘉庆时期的进士吴清鹏曾作诗《竹汗衫》一首:“断竹续竹无寸长,千丝万丝网在纲。穿成宛比珍珠琲,著处俄生鳞甲光。刻画冰肌见姑射,点污清泪落潇湘。丈夫对客须盘礡,何必帘衣影里藏。”他虽说用竹丝穿成的竹汗衫,就好比珍贵的珍珠衫,穿上身之后立即感到如姑射仙子一般的冰肌玉骨,但大丈夫对人应该不拘小节,故可解衣盘礡,何必要把竹衫套在里面,穿着整齐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是还竹衫的穿着需求。直到民国时期,诸如章太炎等文士大儒,在夏日就穿着竹汗衫,摇着扇子,给学生们讲学授课。

除文士官员对竹汗衫青睐有加之外,戏曲演员、道士等由于职业需要也离不开竹汗衫。在夏天演戏,演员因要穿上厚厚的蟒袍衣靠等服饰,若贴身穿上竹衫,不仅透气凉快,还可以避免汗水浸湿戏服,保护戏装。

郑丽生在《福州民俗志》中还载有关于道士穿竹衫一事:“福州有不隶于道家而在家的职业道士,应人之请作各种祈禳法事时,要穿长的道袍,暑天道袍之内所穿的‘套(衬衫),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削竹为细管,长径寸,中穿孔如小小竹枝,以麻线联缀之,组织成衣,叫做‘竹。使道袍不紧贴于身,可防汗渍。”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福州的敬神之风鼎盛,但道士也无甚法力与天争凉,而是要借竹衫以解闷热煎熬之苦。

猜你喜欢
竹丝竹编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隐于竹海的匠人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竹之魂:坚守
不走寻常路的书画创作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镶嵌屏风
竹丝/椰糠有机栽培基质理化性质比较及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