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策略

2016-05-14 21:39何晴
学理论·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职业素质高职

何晴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全的人格素质、具有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要遵循职业性、合作性、动态性原则,并采取如下策略: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知能准备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210-02

职业素质指的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素质等综合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全的人格素质,同时具有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才。目前高职教育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课程均存在不足之处,有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重能力轻人格培养,通过对大量毕业生追踪调查,很多企业反映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专业技能掌握欠佳、无合作沟通意识、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重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通过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

一、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显著的不同点,所以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上,通过大量的企业和行业调研,对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课程实施上,通过设定相应的职业情境或职业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在课程评价上,以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作为评价标准。除了课堂教育外,高职教育的校园生活也可以融入职业性,可以围绕行业、产业、岗位的特性组织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具有职业特色的各类型活动中体验和培育职业素质。

(二)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国际职业教育一直采用的原则。国际上,多国职业教育中采用的教育模式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建构。例如,德国的职业学院设有技术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实施等提供指导,其中技术委员会一般由学校、企业和该职业相关专家组成;美国社区大学的职业化教育,会聘用相关职业人员担任专业和课程顾问,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课程建构方式,引入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工作,提高专业与课程的针对性;第二,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引入企业一线员工、技术人员等担任部分教学工作,使课程教学与企业工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第三,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和建设课程所需的资料、场地、设备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动态性原则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职业岗位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课程也应不断发展。动态性原则的提出是基于个体自身素质发展和适应社会和市场对职业人员素质要求变化的需要[1]。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建设和生产一线的,这就要求在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时,一要对接国际最新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二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课程之中,确保课程不和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毕业后能与生产实际对接。

二、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策略

(一)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较好地适应和胜任就业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且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依据。为了满足“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专业设置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划来确定,及时淘汰不合理专业,课程的建设应该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第二,重视课程资源库建设,学校的课程安排往往受到时间、场地的影响,不能及时响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这时可以利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及时开发出能满足市场对职业人员能力需要的相关课程,敏捷地响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以学生的知能准备为基础

知能准备不仅仅指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还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人际沟通能力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高考中成绩欠佳的学生,所以课程构建的时候,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素质基础和高职课程的衔接,既要考虑基础文化知识的衔接,也要考虑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了解学生的知识、素质基础,充分考虑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重视基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高职教学不是社会培训机构,不能一味强调技能的掌握,基本文化素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2]。职业能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用性职业能力,二是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性职业能力,三是职业发展的提升性职业能力。基于以上三个方面,课程构建时需要:开设通用性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等基础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必须以专业技能为着手点,通过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懂专业知识,并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的“操作工”,而且是能够通过生产积累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该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四)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传统的操作型技术工人,而是具有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的“现代技术型人才”。所以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学校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进行培养:第一,改善和完善实训的设施和制度,及时淘汰不合适宜的操作设备,引入符合产业生产现状的设施、设备,如果考虑降低教学成本,可以争取共享企业的实训资源;第二,紧密对接产业,聘用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紧跟产业的步伐;第三,改变职业技能训练方式,以赛促练,通过多样化的技能竞赛,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

三、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应处理的关系

(一)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人文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人、做人的课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课程,专业课程是教会学生从事某项工作应掌握的专业技能的课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弱化人文课程。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曾说过,教育在于“培养人的智慧,由此发扬人性,以成完人,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所以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人。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除了突出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在人文课程开设的同时,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渗透,让人文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同时基于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形成交叉,例如:理工科专业可以选择中华文化、历史传承、经济管理等通识课程,文科类专业可以选择自然、科学与科技类课程,加强二者的渗透与整合。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来看,其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应超过理论课程,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很多院校经济能力有限,实践教学需要的场地、工位、设备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实践课程的开设无法达到预想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改变思路,改变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提供相应的指导,解决校内实践课程不足的问题。

(三)不同类型的职业素质课程之间的关系

职业素质课程包括通用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种。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是学生从事任何工作都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专业性职业素质课程是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需的专业能力,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是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在课程构建中既要突出专业性职业素质课程,也要重视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特别是对于整体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生而言,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应该得到巩固和强化。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是对前两类课程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对三种类型的职业素质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冗繁、过度,充分发挥三类课程的作用。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专业拓展、兴趣爱好而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但部分学校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具体开设哪种选修课比较随意,课堂管理松散,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在课程构建中,既要确定某类职业技能培养所需的必修课,也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拓展所需要的选修课,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同时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让选修课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到质量与内涵发展,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课程构建才能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职业理论学识,又具备适应职业工作的能力,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品德和修养。

参考文献:

[1]陈焕章.职业素质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1990(8): 32-3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职业素质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