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6-05-14 08:39杨传波
吉林农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寒地区栽培技术高产

摘要: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北面,属于冬季高寒地区,由于纬度比较高,每年的光照和积温不足,导致该地区的农作物生育期比较短。目前水稻已经逐渐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如何提高高寒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广大农业技术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之一。

关键词: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6;S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3.013

东北地区最初是以旱作杂粮为主的地区,但是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作物比例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水稻已经成为东北区的主要细粮作物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水稻栽培技术,本文就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于当地气候的水稻品种,由于东北地区积温不足,高温季节比较短,因此应当选择生育期相对比较短,抗低温的早熟优良品种。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先用盐水漂种清除不饱和种子,洗净后再用浸种药剂(施保克、使百克、咪鲜胺)浸种。

2苗床准备

东北寒地一般是在秋季做苗床育种,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离水稻田地近、四周设排水沟、有水源、管理较好的平地,苗床环境要求床土通气、透水、保温。

3培育壮苗

育苗营养土可用水稻壮秧剂配制,配制后撒放在苗床上,确保其平整、细匀。为保证播种密度的一致性,可以选择播种期进行适量播种。播种完毕在苗床表层覆盖一层0.5~0.7厘米厚的营养土,然后进行微喷将苗床浇透水,水分完全渗透后对苗床进行封闭灭草。

东北高寒地区水稻育苗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育苗床温度控制应为秧苗一叶期25℃~32℃、二叶期25℃~28℃、三叶期20℃~25℃,可以在离地面60厘米高的挡风膜上部放风控温。育苗过程中应积极防治秧苗青枯病、立枯病,一旦发现秧苗染病及时喷药。秧苗移植前应及时补充氮元素,同时要进行露天通风炼苗, 提高秧苗的长势。为防止移栽后秧苗潜叶蝇为害,应喷施一次氧化乐果。

4插秧

秧苗移栽前应向苗床施入移栽送嫁肥,一般选用磷酸二铵,但不能过早施用,否则会对秧苗产生肥害。秧苗移栽前要将稻田进行旋耕整地,并在此之前施入基肥,伴随旋耕搅拌达到全程施肥、深层施肥的目的。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械插秧已经在水稻种植中推广开来。东北地区的机械插秧密度一般为4~28万穴/公顷,要求株行距整齐一致,规格多为26×13厘米、30×10厘米。

5移栽后水肥管理

稻田的水层保有应以浅为主,水层浅可以保证水环境的温度与气温相当,同时水层浅可以保证土壤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从而促进根系生长。插秧的时候一般要求灌溉花达水,此项作业一定要防止漂苗现象的发生;插秧后一段时间,要进行大田灌水,深度一般为苗高的2/3,水层深度适宜能够达到护苗的目的从而加快秧苗的返青;秧苗返青后,稻田的水层深度应保持在3厘米左右,这样可以增加稻田的温度从而促进水稻的分蘖;水稻分蘖末期,生长相对比较繁茂的地块应当进行5~7天的晒田,以此来控制植株的长势,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如果植株的分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应继续向稻田适当灌水促进植株分蘖;当水稻进入抽穗开花期的时候,应保持稻田的浅水状态,只要做到满足植株正常生长的生态需水即可;进入灌浆期后应对稻田进行间歇性灌溉,适当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增强根系活力,保持叶的功能期;黄熟期应停止灌水。

稻田的肥料施用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确定。总的原则是农肥与化肥相结合,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做到底肥足,蘖肥早,穗粒肥巧。

6病虫害防治

水稻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稻瘟病。苗瘟用45%硫磺唑1200倍液喷施防治。叶瘟用40%乳油富士一号1800倍液喷施2次,间隔期为7天。在稻穗80%将要破口时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2次防治,间隔期7天;白叶枯病和细条病。发病初期亩用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喷施2次防治,间隔期7天。如果喷药后3~4小时内下雨,应当在当天或次日再补喷1次。

水稻的主要害虫有稻飞虱、螟虫。稻飞虱可用20%比虫灵1000倍液或锐劲特10毫升/亩喷施2次防治,间隔期为5天;二化螟用25%杀虫双可湿性粉剂150毫升喷雾或200毫升拌沙撒施;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为害很强的害虫,用50%杀螟硫磷或90%敌百虫结晶1000倍液喷施。

插秧前5~7天用科润80%圣丁蓝拌土或细沙,耙地后混水施入稻田进行田间药剂除草,用量为每公顷750~1200克;插秧后15~20天用科润80%圣丁蓝加10%吡嘧磺隆拌土或拌肥施入稻田进行田间药剂除草,用量为每公顷圣丁蓝750~1200克、嘧磺隆15袋。

7收获

水稻进入黄熟后期应时刻关注籽粒变化,当90%的籽粒黄熟的时候即可进行收割。将收割后的水稻捆成小捆,并摆成“人”字架立于田间风干,每隔6~7天翻转1次,当籽粒的含水量降到15%~16%时可将水稻植株进行脱粒。

参考文献

[1]谢明.对水稻高产栽培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0,(16).

[2]申关望,霍二伟,沈光辉,徐士库,李慧龙.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3]王毓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

[4]朱海霞.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20).

[5]吴珍珠,朱玉树.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03).

[6]王积玉,赵立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作者简介:杨传波,大专学历,肇源县头台镇农业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高寒地区栽培技术高产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高寒地区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病害预防处置措施分析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大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