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的数学课堂

2016-05-14 02:40严广庆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预设情感数学

严广庆

“人本”这一概念适用于所有领域。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则是关注和顺应人的天性的教育方式。一切教学活动均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及热点问题,即生本教育。

一、生本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首先是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开放,也包括课外的开放。其次是自主性:学生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和同伴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内容进行整合,并非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死学。然后是独立与合作性:既强调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强调小组学习,通过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

1.利用导学案,先行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其中“导学案”法无疑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导学案”重在“导”,应突出以下方面:

(1)导兴趣: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地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

(2)导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规律。

(3)导思维:鼓励、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

2.组织课堂讨论,突破学习

(1)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实用的课堂讨论。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如一位教师以同一道题的三种错误解法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堂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数学课。他首先出示了学生反馈的三道错题,然后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错误?”学生各抒己见,并从书写习惯、数的感知及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得出原因,找到对策。

(2)关注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引导学生做有趣的讨论。在教学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思维不尽相同,因此学习活动中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非预设生成”。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定理,古老是因为它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年轻是因为它在现代数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形结合的代表,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桥梁。还没等我说完,就听见一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是勾股定理。接着另一生:它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学生:这个定理是相传是古代一个叫商高的学者发现的。……学生的小声议论,使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此时,如果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否定了事实,是对学生生成的压抑。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3.重视课后迁移,延续学习

(1)灵活运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引发后续学习。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初中数学课本每一章都安排了相应的阅读材料用于补充。这些材料涉及数学史、数学文化、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教学的有益补充。如《概率与中奖》表现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奇妙的分形图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继续学习的意识和潜能;《几何画板》等工具中制表、旋转、平移、放缩和镜面反射等功能绘制动态的美丽图案,探索研究图形的性质等。通过这些材料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习的过程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2)利用情感因素推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不但可以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色彩,并且能够延续课堂教学实效。首先是教师的情感因素: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追求清晰的层次,严密的逻辑,灵活的思维,还要追求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态环境。情感因素的有效利用,可以优化课堂生态环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师生专业成长,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再次是知识本身的情感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是逻辑性很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枯燥、乏味。但是教师若能把把教材中的一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发掘出来,并积极创设情景,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以满足他们兴趣,积极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我真诚地希望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启忠.《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2.

[2]于春波.《数学教育》,2013.11.

猜你喜欢
预设情感数学
情感
台上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浅析预设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