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的生成研究

2016-05-14 03:10曾亚玲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积极的一面,致力于让人生变得幸福而有意义。本研究吸收哲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对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的生成进行探究。基于积极心理学对于幸福的诠释,结合小学生幸福感的特点,对小学生的课堂幸福感生成机制和课堂幸福感的生成路径进行研究,从教师角度对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生成提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课堂幸福感

一、积极心理学对于幸福的诠释

积极心理学呢,从字面看来,积极意味着正面的主动的热心的,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行为的科学。简单的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关注人性中积极的一面,致力于让人生变得幸福而有意义。

总结积极心理学对于幸福的一些看法,积极心理学对于幸福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解:

1.积极是幸福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开放式、欣赏式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想获得幸福首先得有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性格、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2.希望和快乐是幸福的要素

希望、快乐这是人的主观情绪体验,幸福感就是很主观的东西,所以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感、愉悦感以及对待未来的期待感。

3.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在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非常重视人。积极心理学派认为唯有幸福才能最为人生目的。幸福具有最高价值,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4.幸福有规律可循

幸福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幸福能力是一种后天能力。幸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它要通过教育获得。幸福能力包括积极认知能力、积极体验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抗挫能力、交际能力等。

二、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的特征以及生成机制

1.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的特征

第一,小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很真切、具体,很少有幻想、空想和思辨。认为幸福就在自己身边;他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感受;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事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第二,小学生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客观存在,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谈及幸福的现实语境及体验不同造成的。比如,幸福可以是教育者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快乐无比的一种积极情绪,也可以是对生活的平静的、满足的、简单的、积极的认知,还可以是因满足而持续感到快乐的状态.第三小学生对于幸福积极的感受通常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倾向,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引发以及强化个体积极的行为。

2.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的生成机制

(1)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 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第一、积极情绪的行动激活功能。 第二,积极情绪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非常广泛。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的注意、认知、行为的范围,驱使个体更有效地获取、分析信息,不断获取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出创造能力和新的解决问题策略。

(2)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主要是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乐观外向性格的人相对于消极内向的人容易获得积极体验,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善于交际的性格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有关,有这种性格的人易于与他人和睦融洽地相处,而抑郁、焦虑等性格则与消极情绪有关,易产生不幸福感。

(3)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课堂上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融洽的生生关系。

三、小学生课堂幸福感生成的路径

1.积极关注学生,发展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力。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点、特长,并对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鼓励,这种认可和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加幸福感。

2.丰富课堂教学,增进幸福体验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是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在教学活动的方式上,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游戏法、问答法、探究法让课堂变得有趣,唤醒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幸福感。在教学活动的空间上,可以走出教室,开展户外体验教学。例如,开展“户外课堂”。专家认为这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学习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帮助增长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锻炼社会技能和提升幸福感。

3.鼓励平等交往,构建对话课堂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组织系统是幸福感形成的机制之一,积极的组织系统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交课堂旨在建立这种积极的组织系统。课堂上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幸福感。“教师-学生”单向交往模式,“教师一学生”单向交往是最传统的课堂交往形式为了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生生关系,不得不改变这种单向的交往方式,构建师生之间的多维交往。构建积极的生生交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表演展示、组织一些文娱联欢、体育竞赛等活动,在展示和交流中实现生生对话交往。

4.渗透人格教育,打好人生底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格教育。

(1)从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抓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学习一般的学生和后进生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有着自卑、懦弱、甘于落后等诸多消极因素,但他们也期望在集体中有一席之地,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压力。

5.培养幸福能力,缔造幸福人生

幸福有规律可循,获得幸福有方法。以人的幸福为本,幸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小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心理承受力;爱的能力,真诚、尊重、共情、理解是爱的能力的重要因素;积极认知力。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知周围的事物,不悲观、不消极;积极体验力。世界上不是缺乏幸福,而是缺发现幸福的能力。幸福需要积极感受。提高学生对待过去的满意程度,增强学生面对现在的幸福感受,培养学生展望未来的乐观心态。

对于个人来言,幸福是人生的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幸福是社会的至善。在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教会学生获取幸福能力,成就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4.

[2傅岩,赵士果.论学生幸福力及其培养[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

[3]郑雪.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

[4]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8-103.

[5]曹飞.中小学生幸福感内涵和特点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5.

[6]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4.

[7]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7:120.

作者简介:

曾亚玲(1992.09~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