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作文

2016-05-14 05:11张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习作情感评价

张艳

《新课标》指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认识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作文?现就个人的一些做法略述如下:

一、引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在多年的语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用启发或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励并鼓舞学生“敢写”、“要写”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1.启发灵动性,消除“作文难”的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作文题目一布置就草草了事。小学生在知识和心理上,其“说话表达能力远远超过写话”。如何将“说”变成“写”,就有一个“形象”的引导过程。除了认真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确定中心这些程式性的过程外,应着重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讲话、多说“故事”,把更多的“说话”主动权给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学生“作文难”的畏难心理,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先学句,由句到段,再由段构成篇。作文是语言由口语经过反复叙述,达到表意准确、通顺、简练,最终形成书面表叙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时,我便因势利导,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老师的外表形象和“爱自己”的一件事,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眼中的“好老师”,而且说的“形象生动”。于是,我便让孩子们将用口语说出的好老师写出来,连成句、连成篇。在孩子们的笔下,一位位好老师跃然纸上。

2.趣味性教学,积累素材拓展思维

趣味性、兴趣性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以至引发想象力的重要方法。如《课间活动》每天孩子们都在做,但都是无意识的。如果让他们写一写,他们大都不知从哪说起。于是,我利用课间休息,引导他们观察校园变化。在花园里,让他们观察一朵花、一棵树,从花草的颜色、花瓣、花蕊的排列到引来的蝴蝶、蜜蜂,启发孩子们细心观察和想象。此外,我还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玩“老鹰捉小鸡”、打乒乓球、踢足球等,在游戏的兴趣中,启发他们讲述各自参与游戏的具体过程和心理。由于他们亲自参加了,便能将当时的心理活动、个人动作写得十分真实生动,写出了自己具体感受,使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完成了习作。

孩子们正在长身体、长知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益于身心发育。因此,习作教学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观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具体地说,一要引导学生实地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如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通过与人、与物、与景的直接接触,去认识美好的自然景观,了解美好的人物事物,获取丰富的习作材料。二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认识事物,加深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埃及的过程中,感受创造发明的乐趣。三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植树、组织社区海选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闻,体验校外生活的各种情味及事理。四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等途径积累素材。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增强了科学知识,又大大提高了习作的兴趣,渐渐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二、发挥情感,开阔作文思路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失去作用。因此,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以情激思,开阔思路,让学生情动而辞发,真实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

1.以老师的情感激思

教师作为习作的指导者,其思维方式、情感流露便于学生仿效。如在指导《记一件感人的事》,首先声情并茂地描述自己在生病住院期间,学生们冒着雨雪到医院来探望我,当我看到他们一张张冻得红红的小脸时,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然后我问学生:“老师为什么会流泪,泪水说明老师的情感怎么样?”最后引导学生,老师讲述的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却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流泪”是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激动、痛苦、欢乐、悲伤,人们也会热泪盈眶,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我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只有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才是好习作。

2.以课文描绘的情感世界激思

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看优秀作者是如何反悔真情的。如《一夜的工作》、《我的战友邱少云》、《再见了,亲人》,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心与具体的人和事融为一体,在人和事中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正是因为作者的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他们才写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从而启发和鼓励学生,只有在习作中抒发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改进习作评价方式,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就要求习作教学要积极探索新评改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改、互改、小组同改、师生共改等多种评改的过程中,学会评改自己的习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综合能力。

1.承认差异,评价上强调“自我参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性别、经历迥异,习作水平也有高低。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平等中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只要他比昨天有进步,那就是一种提高和超越,就应得到肯定和嘉奖。这种有针对性的习作评价指导,有利于学生各有所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要使习作评价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需求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评价以激励为主,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作文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作文评价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的这种心理比成人更强烈,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带着欣赏的眼光,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小小成功中树起自信心。当我们对学生的习作给予积极的评价时,学生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更加努力,给他们的肯定和赞扬就会变成促进写作的动力,学生写作的热情就会被激活。

3.学生参与评价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并指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老师的写作理念和学生的写作爱好之间肯定有落差,如果把作文的主人引进评价机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主体意识增强,则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参评也能让教师发现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以便及时进行调控。学生通过自评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关注自己的文章,反省自己的文章,从而修改自己的文章。同学互评,可以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更容易使学生构建自己的写作经验,让学生参与评价,以学生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经历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学生在习作中才会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载体。

4.评价多一些情趣

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时体现人文情怀,让多种充满情趣的评价方式渗透到评价中。如朗读习作、做忠实的读者、适当的批注、累积积分、传阅优美习作,多种饱含情趣评价方式的渗透,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会赏识,尊重学生的感情、思想,作文才能真实,才有个性和灵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写越爱写,才会把作文的包袱卸下来,还作文以本来的色彩,真正把作文看作是“用笔来说话”,灵活的方法、多样的激励,让学生真正地爱上作文。

猜你喜欢
习作情感评价
情感
台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习作展示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