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写”源于教师“四勤”

2016-05-14 05:38张兴勤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张兴勤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乐写”则源于教师的“四勤”。

【关键词】学生乐写;教师四勤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于表达”又是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如今有许多学生不但没有写作的兴趣,反而是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无话可写。教师们都知道告诉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写作是写好作文的法宝,那为什么学生有了这个法宝却摆脱不了难以下笔的困扰呢?我想,那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法宝。而责任就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给学生做好使用这些法宝的示范。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因素很多,教师的示范是首推的。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写作,以达到“乐写”,教师首先就得做到勤观察、勤诵读、勤写作、勤激励。

一、勤观察

作家可以用笔描绘出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我们的学生面对同样的生活却是无从下笔,这是为什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这是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没有观察的意识,更没有观察的方法。所以,教师的“勤观察”就是引领学生留意生活,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习作素材的良方。

1.多看

从教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随时、随处观察的习惯。因为我明白。只有教师知道的越多,才能让学生了解得更多。要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教师必须率先去发现、去挖掘有价值的素材。上班途中、校园里的人与事,景与物,都是不容错过的对象,每每发现有价值的素材或告知于学生,或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有一次,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刮起了大风,围墙边的柳条在教室的窗外狂舞,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我马上停下课,让学生尽情欣赏狂风肆掠的景象。待风停止后,及时指导学生写作。那时,学生脸上看不到一点为难之色,灵动的文字在学生的笔下尽情流淌。

对观察对象,我总是自己先细细地观察,心中有数了,再指导学生观察。在观察围墙边开花的柳树时,我注意到绿叶中间夹着几片未掉落的黄叶。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想象。学生有的说“那是孩子舍不得离开柳树妈妈,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呢!”,有的说“枯叶是资深的舞蹈家,她正和年轻的舞蹈家们在春风中共舞呢!”。这些丰富的想象让这幅充满自然之美的画面又增添了令人动容的温馨、和谐之美。如果没有提前细致的观察,或许这些细节就被忽略掉了。这样的观察指导让学生明白了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为了以典型活动丰富学生体验,激活学生表达欲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我还想办法把生活搬进课堂。发豆芽、钉纽扣、贴对联┅┅学生在愉悦中既受到了教育,又轻松地完成了习作。

2.多听

声音无处不在。路上车辆的鸣笛声,校园里学生的读书声,市场上商贩的吆喝声……这些声音构成了生活的旋律。因为这些声音我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生活的细节。也许很多老师已习惯了上课铃响进教室,下课铃响回办公室。而我却习惯了早到教室迟离开。因为我喜欢来到学生中间,或者作为旁观者静静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或者作为参与者,随意和他们聊聊。学生们也习惯了,没有拘谨,有的是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的声音传递给我很多的信息,当然包括许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我也会适时地提醒学生将有价值的素材收进自己的素材库里,或者及时写作。学生没有固定交日记的时间,教师随时接收,随时指导。

一天,我刚走到走廊,就看见许多学生在高兴地谈论着什么。我忙走过去打听,原来是上节课开始上课时值日班长呼口令闹了笑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虽然已下课了,但大家的心情还未平复。于是我马上决定语文课改上作文课,将上节课发生的事情写成一篇习作。这样的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轻松而愉快的,绝无“难以下笔”的苦恼。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每一位学生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身边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千变万化的事。或许没有别人的提醒,那些有价值的素材就在不经意间溜走了。

教师的“勤观察”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逐渐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去收集有价值的素材。只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二、勤写作

教写作好比教游泳。要教会学生写作,教师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手画脚,该下水时就得下水,以做示范。不然,则是坐而论道。但有老师认为写下水作文就是在诱引甚至逼迫学生模仿老师,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生硬模仿,而限制思维的发展。我却认为,在与学生共同参加某项活动后,布置学生写,自己也写,有时和学生同时写,有时阅读完学生的草稿后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经历写作的过程,才更清楚学生写作的心路历程,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更何况小学生阅历浅,积累少,要想在他们这张几乎等于空白的纸上描绘出丰富的图案,不交给他们更多的写作方法,语言素材怎么行?这些写作方法、语言素材哪里来?不可否认,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个很好的来源。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做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先叫学生自己写,接着把全班学生草稿浏览一遍,找出典型问题,针对问题写好范文。然后选一篇学生的典型文章,原文抄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老师归纳优点,指出通病。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到底要怎样写才符合要求?于是,老师出示范文,又组织学生讨论,范文好在哪儿,然后再修改或重新写作。在这种对比、修改中,学生逐渐懂得了如何写出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勤诵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就不可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到了表达方法,才能写出生动、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正如大诗人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呢?小学生十分崇拜自己的老师,所以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朗读爱好者,是一名朗读示范者,能高质量朗读作品,甚至是背诵作品,那么学生就会心悦诚服,群起效仿,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阅读。而且,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魏巍先生对文学的兴趣也正是源于他的老师“爱诗”、经常给他们读诗,甚至他长大之后,仍记得老师所教读的诗。

所以,我认为,语文老师的示范诵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千万不要吝啬。每周,除了课本上的作品,我都会给学生精心准备至少两篇文质兼美的名段名篇,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诵读。在我抑扬顿挫地诵读中,学生倍受感染。往往一两遍后,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跟我一起诵读。在诵读中,学生体会着语感,品味着作品的情趣和神韵,积累着丰富的语言。

俗话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学生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渐形成文学积淀,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不会越写越怕,越写越差了。

四、勤激励

激励是教师教育学生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催化剂。如何让学生享受到写作成功带来的快乐,保持写作的热情,激励必不可少。激励的方式很多:对习作进行“赏识性快评”;将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外面的展示栏里,给全楼层的学生欣赏;给日记优秀的学生发喜报,每每得到喜报,学生的欣喜溢于言表……这其中对习作进行“赏识性快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的作文我加班加点都会在当天赏识性批阅完毕,然后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这样一来,学生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

只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了解他们写作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勤激励,就能不断激发学生向上的积极性,写作水平自然也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