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 塑造健全人格

2016-05-14 05:38衣美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格培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衣美娜

【摘 要】中小学义务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人格培养;校园暴力与犯罪

近期以来,发生在小学、中学、大学校园里报复老师,欺凌、毒害同学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事件的发生和过程令人发指,让人痛心,校园暴力已成为媒体及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做好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并且已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一、人格障碍: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学解释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关于人格有多种解释,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有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是个人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稳定表现。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理解人格就是人的“个性”,具体说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品格操守。由于任何人的行为都属于人的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描述和解释个体人的行为时更多的是在心理学角度上进行。

2.人格障碍

关于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这种极端的非社会化、不正常行为,在心理学上通常认为是人格障碍的表现。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里异常。人格障碍一般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其后果是导致人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不良的人格特点,不仅会导致人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甚至常常是导致或诱发犯罪的心理基础。

二、人格教育:学校教育理念的选择

学校是专门实施教育的机构,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它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重托。尤其是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学校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首先,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形成纵向人际关系,与同学形成横向人际关系。在学校学生可以学到家庭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渐渐地体验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其次,自古以来,“教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明德明礼;“育人”则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成才成功,这是社会交给学校的任务。它要求学校在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培养孩子。然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校教学如何处理人与知识的关系,素质与文凭的关系,以及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等。切勿只是教者为教而教,学者为学而学,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忽视人格塑造的教育使命。教育的不完善,只能造成正在成熟的未成人的人格不健全,从而为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

三、学校人格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教育界那种重才轻德、重知识而轻视人格教育的倾向,已使一部分青少年利己主义思想滋长,品行问题增多。发展下去,有可能演变为人格障碍。学校应通过智慧健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情绪管理教育、意志训练教育、环境适应教育、社交和谐教育及自我保健教育等人格教育内容来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使其具备正确的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的和谐发展等心理特征。

首先,从日常习惯的养成做起。包括立、行、坐、卧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学校应当注重从细微、细节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其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学生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面对现今的独生子女,要培养学生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克服争夺、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习性。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青少年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消除他们的对抗习性。克服他们的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他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第五,树立法制观念。学校应把法制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教育与管理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认知与行为结合。利用校园广播、墙报、黑板报、手抄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做好法制辅导的工作。给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以及处理周边的事物。

四、家校联手促进儿童健全人格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学校有义务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并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创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方法,协同家长达成共识,达到共同教育共同成长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目前在我国传统落后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已走进了怪圈。很多孩子的不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不当的教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如:过度的期望、保护、溺爱、干涉,带来过多的无望、无措、无能、无情和无奈。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心理问题有蔓延上升趋势。媒体多次报道中小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该发生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家长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帮助孩子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2.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说要学做正直的人、高尚的人。道德是人立身之本。诚实是道德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则通过模仿的方式向大人学习,孩子对成人的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如果家长事事、处处正直,孩子就学会了正直;家长民主、宽容、说理教育,孩子就达观诚实;家长是非分明,正确引导,孩子就容易有理守信。否则,成人的粗暴和体罚,会逼得孩子不诚实,性格暴躁;成人用物质刺激,会引诱孩子追求物质享受;成人不守信用会培养孩子不守信用。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正直、正派、传递正能量给孩子的家长,耳濡目染孩子也会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同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及时矫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所以,家校携手,方能从孩子成长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和渠道,最大限度地塑造孩子健康完善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公民。

猜你喜欢
人格培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浅析语文在塑造职校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优势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高校思政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格的养成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