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丰富不竭 溪水流淌不歇

2016-05-14 06:10魏成垒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积累有效途径提升策略

魏成垒

【摘 要】本文从当前初中学生在作文时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现象说起,从生活—丰富积累素材的源泉、模仿—有效积累素材的途径、活用—提升积累素材的策略三个方面分析入手,阐述了如何引导初中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关键词】积累;素材的源泉;有效途径;提升策略

在作文教学中常遇到很多学生惧怕写作文,所写内容空洞无物,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材料可写。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学生们学习生活方式过于单调,接触面不广,没能很好地体味和感悟生活。二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不能捕获生活中的可用素材,更没有把这些素材积累起来。这样写作时自然是“无米下锅”了。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捕获、积累、充实作文素材。

一、生活——丰富积累素材的源泉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里,我们要随时留心,善于从观察、谈话中发现材料,写作的时候用上去就可以水到渠成。大家应该开放五官多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去发现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节假日多亲近大自然,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物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诸如人和事,自然景物的状态、变化,以及各种动物,如鸟、兽、虫、鱼等的特征记下来。如观察超市,就要察观它的位置和环境,供应的品种和数量以及营业员和顾客的神态。重点观察营业员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方便顾客的;观察顾客是怎样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的。对个别营业员的生硬态度以及个别顾客的过分挑剔等,也要注意观察,从而感受生活。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写观察笔记,把观察到的原始材料记下来,也可以记经过分析研究的材料。可以是对一个事件的叙述,对一个人物的刻划,对一个场景的描绘;也可以是记下一点感受、一段对话、一个数字。观察笔记必须具体明白,最好是能把自己的认识、感受,也一起记进去。这样的笔记有血有肉,写作时引用方便,有的甚至稍加修改即可写进文章。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并把记下来。这样写作是时,不但有东西可写,而且能写得逼真生动。

二、模仿——有效积累素材的途径

1.模仿语言

写作离不开语言。生活感悟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初学写作的人最好是多模仿大师们的语言。在教学时找出课文中的名句,让学生仔细揣摩,然后进行仿写训练。就像写字的描红一样。看到好的语句就要模仿。例如:我们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就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进行模仿。又如当我们学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们不妨用“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进行仿写。在看到其他文章里的经典语句也要自觉进行模仿。在模仿好了句之后,再进行语段模仿训练。如此循序渐进地反复训练,定能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模仿选材

(1)向课本学选材。课本作为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规范的,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篇章结构,所选事例都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如仔细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之后,按照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路子,到生活中去观察夏天、秋天、冬天,观察山、水、风、草、树、雨、人,然后以《夏》、《秋》、《冬》为题各写一篇文章。又如鲁迅在写《祥林嫂》中祥林嫂这个形象时,是把发生在三个女人身上的不幸遭遇同时加在祥林嫂的身上的,所以使祥林嫂看上去特别可悲。这种写法,对于初学写作,写作材料不是很丰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大家不妨多学习这样的写法。并且触类旁通加以发挥,写好人时,把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好事,放在同一个人身上,使这个人的形象更加地丰满,高大。反之,写坏人时亦然。

(2)用前人的材料写出新意。用前人的材料写出新意,就是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或见解,用不同的思维去探索,找出新立意或新的见解来反映主题,这样常可以“化腐朽为新奇”,让文章写出新意。如写“雪”或“大海”这类题目,要写出新意,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物”的象征意义,然后从“物”的象征意义来写。古今咏雪之作,大多是赞美其洁白无瑕。我们可以这样思考:银装素裹、白雪覆盖万物。说成以洁白的外表掩盖着大地的肮脏和污秽。这样看来,雪不是很虚假吗?这样一想文章不是写出了新意了吗?再如“大海”,在人们的笔下是浩瀚辽阔、包容万物、催人奋进的象征,除了这些传统的象征意义,再想想在大海波涛汹涌时,它无情吞噬着来往船只,席卷岸边的人们时,大海不是凶恶的、狰狞的么?这样就提示了大海无情残酷的一面。这就写出了新意了。

三、活用——提升积累素材的策略

1.素材积累常态化,建立起材料的仓库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经典事例,精彩语段以及每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要将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坚持天天看。天天想,天天记。这样就能逐步培养浓厚的兴趣和养成习惯。从而让作文素材积累变成常态化。老舍在《多练基本功》一文是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作文素材积累的多了,我们就应该建立自已的素材库。里面的素材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出自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已亲身经历的;可以是历代名人的,也可以是现实人物的;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诗词歌赋;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成篇美文。把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这样坚持积累、翻阅与梳理,作文的材料库就会不断地丰富起来。提笔为文自然可以建立起种种联系的渠道,不用发愁无话可说了。

2.素材积累深加工

强化记忆和储存,对于平时积累的好的词、句、段要能诵记。对于能作写作素材的要能了然于胸,随时随地为写作做好准备。

(1)对一个材料建立思维的多向坐标。材料本身是多方面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以致使材料没有发挥其功能,也限制了自已的写作思路。比如以“牛拉车”为题写片断作文,多数同学只与俗语“老牛拉破车”联系,其实老牛拉车的样子可写,也可写年轻力壮的牛拉车、牛饥饿时拉车、牛吃饱时拉车的情景,还可以写牛拉车走平路、上坡路时、走下坡路时的情景。大家若能这样去思考,触类旁通、一事多写、一题多作,就能获得不同的感受,打开无数条思维通道。

(2)提炼出材料的内涵。我们还应当把触角深入到材料的内部,对材料进行多层面的认识,并灵活运用到各种不同文题的写作中,活跃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如用材料作文的意识来审视“邓稼先”的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多方面的内涵:邓稼先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即回国,体现其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一个为祖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则体现他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写邓稼先悲壮惨烈的工作环境又体现了他身先士卒、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相比,又体现他忠厚、朴实、坦诚的品质……

生活本身很美,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去发现它。大家的身旁都是写作素材,俯首可拾。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眼仔细观察,用耳凝神倾听,用心慢慢感悟,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写作的材料一定能日益丰富,写作文时就能厚积薄发,从而改变写作时“无话可说”局面。

参考文献:

[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M].朝花夕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赵克明.盘活作文材料:作文备考的最佳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9(2):56-58.

[3]胡楗.对初中生写作素材积累途径的几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4(12):37.

猜你喜欢
积累有效途径提升策略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