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促排卵方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价值对比评估及分析

2016-05-14 13:22韦霁芸石德敏韦兰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分析

韦霁芸 石德敏 韦兰静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促排卵方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个小组,A小组(n=50)采用氯米芬进行促排卵,B小组(n=50)采用尿促性腺激素(HMG)进行促排卵,C小组(n=50)采用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HMG)进行促排卵,对比3个小组的临床效果(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优势卵泡发生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妊娠率)。结果:C小组的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优势卵泡发生率、妊娠率均明显优于A小组、B小组,且C小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A小组、B小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进行促排卵,可以有效的提高优质卵泡发生率,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最终提高妊娠率。

【关键词】 促排卵方式;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 氯米芬; 尿促性腺激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816.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47-02

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临床上多以高雄激素血症、持续无排卵为特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月经烯发、不孕、肥胖、多毛、痤疮等,其发生率高达10.00%,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本文主要对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促排卵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38岁,平均(28.41±2.54)岁。随机将其分为A、B、C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小组 在患者月经周期的第3~5天开始,口服氯米芬50~100 mg/d,连用5 d,于月经第10天开始行经阴道超声监测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后肌注hCG 5000~10 000 U,指导患者hCG注射日或隔日同房,排卵后进行黄体支持12~14 d。

1.2.2 B小组 在患者月经周期的第3~5天开始,注入尿促性腺激素(国产hMG),其起始量为75 U,每日或隔日肌肉注射,如果患者在用药第3天并没有出现优势卵泡,可加量到150 U,用药期间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同前。

1.2.3 C小组 采用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即在患者月经周期的第3~5天,口服氯米芬50~100 mg/d,连用5 d,在第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注入尿促性腺激素,方法与B小组方法相同。

三个小组均在用药第5天开始,每隔2~3 d使用阴道B超检查患者卵泡以及子宫内膜的生长情况。14 d之后,根据测定的血清hCG情况,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妊娠现象,在排卵后的28 d,再实施阴道B超对其进行检查,统计其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个小组经不同方法促排卵之后,其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优势卵泡发生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妊娠率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C小组的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优势卵泡发生率、妊娠率均明显优于A小组、B小组,C小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小于A小组、B小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是一种多态性的综合征,其发生率较高[1],临床上主要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是恢复排卵,即减轻体重、改善月经周期、排卵等。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卵巢内的高雄激素浓度太高,从而抑制了卵泡的成熟,导致不能够产生优质性卵泡,从而导致不孕。

本文研究中主要对15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患者实施不同方法进行促排卵,其中,C小组采用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进行促排卵,其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优势卵泡发生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妊娠率与A小组、B小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氯米芬是一种雌激素拮抗剂,为目前应用最广的促排卵药物,为PCOS患者促排卵的一线药物,通过抗雌激素作用,可以阻断垂体的雌激素正反馈作用,降低LH分泌,降低雄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另一方面阻断雌激素的负反馈,通过增加FSH分泌,促进卵泡的发育[2]。但由于克罗米芬的半衰期较长,且长期占据雌激素受体,存在抗雌激素作用,虽然应用后排卵率升高,但因为可使子宫内膜生长不良呈低雌激素样表现,而且可导致宫颈黏液黏稠,不利于精子穿过。且使其促排卵率高而妊娠率并不理想。随着大量资料表明,仅单独采用氯米芬进行治疗,对于某些肥胖患者或者是有着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并不能够达到促排卵的效果,同时,对于氯米芬耐药的患者,也不能够达到效果[3]。

尿促性腺激素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促排卵药物,其能够使得卵泡发育成熟,从而获得多个优势的卵泡[4]。同时,其卵泡的生长速度、成熟卵泡发育的程度与正常的排卵妇女相比较,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差异,从而促排卵效果较好。在对患者使用尿促性腺激素的时候,其治疗原理是通过缓慢的促排卵,从而达到单个或者是多个卵泡发育的目的,明显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生[5-6]。

综上所述,采用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进行促排卵,其疗效十分显著,可以有效促进子宫内膜的发育、优势卵泡的发生率,还能够有效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从而提高妊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琳琳,李杭生,何巧花,等.IVF周期中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低剂量递增促排卵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30-533.

[2]郑新秋,尤共平,罗华琼,等.两种不同剂量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促排卵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3438-3440.

[3]孔红梅,李鹛,刘容源,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治疗后采用不同间隔启动促排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1,40(14):678-679.

[4]刘俐伶,庞丽红,邓丽,等.经阴道B超监测下不同促排卵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14,9(2):155,163-165.

[5]王海燕,郑鹏生,曹浩哲,等.两种剂量LE和CC对PCOS不孕患者促排卵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3):384-385,397.

[6]张菱,陈儒新,王建业,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避孕药后不同间隔促排卵对卵泡生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3):3807-3808.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分析
导数考向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回头潮
一个递推数列问题的类化分析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常考点分析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