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价值守望 仰望道德星空

2016-05-14 18:18周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死观司马迁史记

周烨

113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语文课中古典文学文本的学习,以充分的理性精神审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并将之置于世界的大文化背景之下来进行考察,寻求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伦理文化的结合点,借以培养现代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堂需要深思的命题。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建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重要篇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度理解司马迁的生死价值观:

一、士可杀不可辱——人活着必须强调人格的独立和自身的尊严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死亡有着深刻的认识。儒家对死亡充满敬畏,但是不去主动思考死亡。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充分显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后来者将这一观点发展成了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即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他主张为了气节,为了礼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以舍弃生命。司马迁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歌颂了许多关键时刻不惜生命的人,如屈原、侯嬴、田光、豫让、荆轲、项羽、李广。他们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的自身尊严,注重捍卫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标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司马迁同样的生死观:士可杀不可辱,当死有所值时,不应吝惜生命。

二、忍辱以求生——人可以为了理想而忍辱负重

在《史记》中,司马迁充分认识到生存是艰难的。他认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个人的终极理想,若仅仅因此便困顿不前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自身价值则无从体现,人为了终极理想,应该忍辱负重。

《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这段话可视为司马迁忍辱以求生的生命价值观的集中论述:他反对没有价值的死,认为人不可因为磨难受辱而轻生。

三、为理想而死,为理想而生——士可杀不可辱与忍辱求生是统一的生死观

在《史记》中,作者对屈原、侯嬴、田光、豫让、荆轲等许多人物的死予以高度的礼赞,同时也对韩信、伍子胥、勾践等许多人物忍辱求生也予以热情的歌颂。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那些为理想和道德而慷慨赴死的义勇之士,还是那些能够忍辱成就功名的英雄,他们都值得崇敬,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追寻人生理想,最终都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无论是从容赴死还是隐忍坚持,他们都值得得到后人的赞扬。无论他们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事迹都足以让人为之感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生死观的精髓。“舍生取义”的“宁死不辱”和“弃小义,雪大耻”的“忍辱求生”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拒绝“死之轻”,追求“死之重”,拒绝“生之轻”,追求“生之重”。关键不在于生死,而在于沉重的价值追求,在于追寻人生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也就是说,只要是有价值,生和死都是重于泰山的!在当时儒家临辱死节的思想占主流的背景下,司马迁的死亡观是辨证的、丰富的,也是进步的和有深远影响的。

在以上三个方面深度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不要拘泥于司马迁的观点,可以适度引入中、西方生死哲学的大思考,进行深度思维和个性思考。死亡是一个哲学问题。叔本华和加缪都认为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死亡也有传统的价值观取向。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充分显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后来者将这一观点发展成了舍生取义的主张。道家对死亡则较为淡定,有过较为深入的思考,但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齐物我,一生死”的基本思想,更多的是逍遥乐观和顺应自然。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生死哲学的大思考。我们可以从《报任安书》拓展到《史记》,全面探究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进而拓展走向儒家死亡观以了解民族传统道德伦理观,乃至拓展到西方哲学的死亡观,以此开拓学生对生死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活性也就会被激发起来,课堂中甚至会提出很有见解的观点:是不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生命就高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是不是一个能够创造出更高价值的生命比普普通通的生命更为重要?当然,这些思考不可能立即得出明确的答案,关于生死的思考将会伴随我们终生。但是学生不囿于文本,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应该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层层思考,经历判断反思选择,逐步形成生命价值观,这才是教育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事情!

康德曾说:“有两种伟大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思考它,心中就越是充满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二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语文教师应坚定地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在语文课的教学中着眼于生命价值观的探索,传承历史,立足现实,坚持价值守望,指引学生仰望道德的星空,求道明理,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生死观司马迁史记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