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自然,感悟自然

2016-05-14 17:01阮迪权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荆棘海伦

阮迪权

【设计思想】

本节作文课既是对初中三年里与自然描写、感悟自然相关的文章的复习总结,也是针对初三散文写作的指导。让学生走进自然、聆听自然、感悟自然,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对自然的理解或感悟。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的写作比较生疏,说白了是十分的不喜欢,而写作自然类的散文更是难上加难。应该说,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是有的,但缺乏的是用文字传递他们的感悟。为了能使他们能更好地去表情达意,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一媒介——生活化的细节,让他们能用写人叙事的方式,用生活化的细节去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课前准备】

读几篇有关对自然描写、感悟自然的文章,初步感受大自然。文章“链接”——

散文《山中访友》(李汉荣)

散文《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诗集《繁星春水》(冰心)

散文《感悟自然》(妙韵怡然)

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

学生习作《心中的美景》

学生习作《感悟自然》(文思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家园,也是永恒的智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感悟自然。

师问: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

生自由谈:茂密的树荫(视觉)、青蛙的鸣叫(听觉)、日渐升高的气温(触觉)、芬芳的花草(嗅觉)……

二、听一听

倾听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背景音乐、片头片尾曲《琵琶语》。

思考:倾听此曲,你觉得是温暖的还是清冷的?

如果你用一种颜色看,对应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你用一种建筑看,对应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你用一种气候看,对应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你用一种季节看,对应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曲子让你回忆起一个怎样的场景?

三、读一读

以山东省中考满分作文为例:

风如生命,生命如风。

这是一个亘古的比喻。

缠绵的风,怒号的风,残逝的风,正如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最终,如风般逝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后消失在长街的尽头,不着一丝痕迹。

我们在这个亘古的比喻中走马而过,是否应该停下来,看看风。

莎蒂文作为一个聋哑盲孩子的老师,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像个小暴君的海伦,她该怎么办?莎蒂文老师和海伦坐在院子里时她在想。她真的想放弃了。忽然吹起了风。风轻轻柔柔,吹起海伦的头发,吹起无尽的花瓣。多么美的图画啊!可怜的海伦,永远无法看到了。莎蒂文哭泣了,她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带海伦走出痛苦的深渊。她感谢风带给她美丽的画卷,激起了爱的涟漪。

唯有风,才可如此多情。

海伦后来成了人类的骄傲,莎蒂文老师却默默地离去。只是那夜的花瓣,那夜的风,已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痛苦盘踞了他的心。为什么自己十几年来的心血、那些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画作,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欣赏?为什么自己心中的伟大艺术被世人视为垃圾?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被称为疯子?他在旷野上狂喊,回答他的只有黑色的杉树和死寂的荆棘,还有一阵狂风——

没错,就是风。幸而他看见了风。这阵风想穿越树林和荆棘,却被阻挡了。他被彻底地激怒了!全然不管杉树的针叶和带刺的荆棘把自己撕得支离破碎。只管向前!向前!向前!他们成功了。

他也成功了。在他死后,《杉树》一作价值连城。可那夜跳跃的杉树,张牙舞爪的荆棘和怒号的风,却无人见得了……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四、说一说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它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人世间,有许多感悟,往往在一瞬间成就。

短文中的风使你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吧:快乐的、伤心的、愧疚的、感激的……或许令你念念不忘,或许令你刻骨铭心,讲给大家听听, 好吗?

(1)请举手的同学回答。

(2)教师小结:当你想起这个情景的时候,你已经在这个生活的画面上有所感悟了,在这最近的空间中,心灵最容易产生撞击。刚才从同学的叙事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感悟。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豁然开朗,曾经使我们有所感悟的那一刻,可能来自于大自然的风、大自然的雨丝、天外的流星……这份特殊的感悟往往凝系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中,我们把这特定的场景称为典型的生活细节。同学们写作时,也一定要选取最熟悉、最纯真的生活画面。

五、议一议

如何让作文生动传神,能把对自然的感悟用文字来表情达意呢?总结学生的讨论如下:

1.写亲身经历,确有所感所悟的。

展示相关的名言: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3)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沈德潜

(4)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2.抓住生活化的典型细节。

(1)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李汉荣《山中访友》

赏析: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地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就是这些“第一次”的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彩。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赏析: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作者感慨,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妙”在回味无穷。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因为有“第一次”的经历,生命才值得低回品味。这就是“第一次”带给作者的深刻感悟。

3.化抽象为万象,万象之中取一象。

感悟自然,意象万千。首先我们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然后我们“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不能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作文题目设计】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共同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学生佳作】

夜听风雨

初三(7)班 岑雨欣

昨儿个夜里,下了场雨。

我是在无月的凌晨两点醒过来的。竟真未觉半分不清醒,耳朵里钻入“沙沙”的响声,其间还夹杂着几声隔壁小狗的咽呜。似是反应了一个地老天荒,蓦然顿悟,呀,是下雨了呀!阳台的窗子可还开着呢!果不其然,零星的小水珠滚在窗台上,挺着圆鼓鼓的身子,一副走不动的模样。倚窗而放的贵妃榻,触手已是一片湿凉。好在料子不吸水,赶紧拿来毛巾拭干,掩了窗,雨声似是不情愿般阻在窗外。没了方才的清脆,可依旧清晰可闻。

是怎么也睡不着了。这样夏末秋初的雨夜,当真再适合失眠不过。索性便拿了毯子,到阳台上听雨。呵呵,我还真是有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小矫情。

(看似凌乱的思绪却为看雨做了铺垫,婉转的语调将读者带进了作者眼中的世界。)

打开窗子那瞬间的感觉,竟似触动了太虚,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我的世界。同时却有些说不出的感觉,像那初到贾府的林妹妹,真不知是开辟了一个新世界,还是做了一遭别个有心人那儿的不速之客。

(由实到虚,以古典小说《红楼梦》引入,显得清新而自然)

月亮出来了,照着屋前的粉墙黛瓦,银晃晃的倒叫我瞧了个通透。雨,原来下得如此大了。

漆黑的夜堪比一方曜石,神秘地诱惑着你,天地间拉起的雨帘如面纱一般,其实却是欲迎还拒,勾引你呢!一不留神,保不齐就让着冰冷的黑暗吃个干净。

雨一直下,屋檐上滴落的水花溅起无数星子,有的还不知好歹到我脸上蹦跶,真是可爱极了。怪不得鼓浪屿上那难得的中式宅子——海天堂构,专门要精心修落雨花台。这世上,还有哪种花儿能比水花纯洁,还有哪种花儿,能比水花娇嫩?再配一壶福建茗茶,叫人一声赞叹,屋主人当真好情趣。

骤然暴起的雨声将我从冥想中拉回,珍珠般圆润的雨点来势汹汹,不得不关上窗,否则,定叫这疾风骤雨打个落花流水不可。

窗子上前赴后继的雨点如浪潮般袭来,蕴着金戈铁马之势,英勇无畏地投身大地的怀抱,我卷着毯子倚在榻上,看着那不断朝窗内嘶吼的“温柔小水花”,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番情境解释呢?

到底来得快,去得也快。灿烂如昙花现,陨落如流星堕,外头天地间又是一派平静,开了窗,肆意享受深夜无人分享的空气,说着不困的我竟已相约周公。

我没有被晨曦的暖阳唤醒,叫醒我的是那十块钱淘来的苹果小闹钟。脸上微凉,天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不过我知道昨夜是做了梦的,只是梦醒惘然,不知梦境几何。这正是梦里焉知身是客,梦醒何堪似路人呐。

(借用“梦里雁知身是客,梦醒何堪似路人”来突出这一份莫名的愁绪,也体现了这场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

窗外风停雨歇,晨间独有的清香撕开了新一天的封条,大千世界沧海桑田,昨夜邂逅一场妖娆的雨,原来仅被我一人珍藏,冠以心头好,等待将来某年某月,让另一番朝霞夕照,另一个蝶粉佳人折下心头。

那么在此之前,我守一人地久天长,不惧沧海竭为桑田,不惧桑田枯成荒蛮。只为待你行向偏峰断崖,转身错落千百轮回,寻至我身旁,共做命运掌纹中朝生暮死之蜉蝣,且隔繁花听风尝雨。

(评:结尾用华丽的辞藻写作者的感受,浓厚的笔墨道出了“不惧沧海竭为桑田,不惧桑田枯成荒蛮,只为寻你,一同听风尝雨的愿望”。)

总的来说,该文独特的视角,精致的语言,把一场雨塑造成了一场视觉盛宴。小作者敏锐的目光、丰富的想象、入情的体验、细腻的描绘,把读者拉入到作者的心境,与作者一道听风尝雨,感悟人生。

(浙江省慈溪市胜山初中;315000)

猜你喜欢
荆棘海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荆棘与松树
十五岁的掌声与荆棘
作家死亡之谜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最后一次
光荣的荆棘路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