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你的需求,永远大于对道理的需求

2016-05-14 00:42周冲
视野 2016年7期
关键词:周冲南华早报冰激凌

周冲

爸爸悠闲地看着报纸,孩子愉快地吃着冰激凌。

冰激凌掉了……

孩子:不开心,太让人失望了。

爸爸:没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这可是件大事,爸爸不理解我……用大声哭,让爸爸看看自己有多失望。

爸爸:真小题大做,本来就是你的错,不应该在椅子上晃来晃去。

为时已晚,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

区区一个冰激凌竟然引起一片混乱,爸爸心想:这孩子该揍了。

在上面的这场愤怒过程中,孩子出现了麻烦,拉响了自己的“警报系统”,爸爸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来安慰孩子,然而不但没成功,还让局面更混乱。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顺眼,然后他们就冲到了“愤怒之巅”。

爸爸: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虽然不该摇晃椅子,但知道现在不是教训孩子的好时机。

了解孩子的想法后,爸爸对孩子表示同情。

孩子仍然很伤心,爸爸给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爸爸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获得了重视和理解,所以悲伤情绪没有加重,而是思考该怎么才能改善目前的情况。

爸爸不断地安慰孩子,让孩子觉得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完全没有生气,喊叫!

爸爸可以给孩子再买一个冰激凌,并趁机让孩子明白以后吃冰激凌的时候,不要摇晃椅子。

在上面的第二个例子中,孩子在伤害发生后,之所以与父亲沟通很好,就是因为父亲采用了一种非常棒的共情方式:

承认事实(“真是太可惜了”);

倾听与回应(“这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呢”);

肢体接触(“过来跟爸爸拥抱一下”);

问题反馈(“你现在想要什么呢?”)

倘若父亲从一开始就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和判断,不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那么,沟通便会阻滞。

你站在你的逻辑里,我站在我的观念中,大家出不去,也进不来,争执便成为一场愤怒的自言自语。

(乐欣摘自《南华早报》)

猜你喜欢
周冲南华早报冰激凌
话剧《雷雨》中周冲人物形象分析
哇!甜甜的冰激凌
大山里的升旗仪式
试析周冲“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从周冲追求四凤说起
夏日冰激凌大作战
新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