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词汇化

2016-05-14 16:40李芳芳
人间 2016年7期
关键词:词汇化

摘要:“无聊”一词今多理解为“精神空虚,心情烦闷”,在很大意义上变成了一个描述心理变化的双音节词汇,且具有其独特意义。然“无聊”为何会有此种意义?它的意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经调查发现,“无聊”的此种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无聊”本是短语,“无”是“没有”“聊”是“依赖、依靠”,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无聊”逐步变成一个独立的词,这是词汇化现象的表现,多表示精神空虚,是一种精神状态。

关键词:聊;无聊;词义引申;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汉语大词典》中对“无聊”有:释义一,无可奈何;释义二,贫穷无依;释义三,郁闷,精神空虚。释义四:没有作用,没有意义而令人生厌。 然而“无聊”这些意义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变化的?

“聊”本义“耳鸣”并无“依赖”之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聊,耳鳴也。从耳卯聲。洛蕭切。”西汉刘向的《九叹其四·远逝》中“横舟航而济湘兮,耳聊啾而戃慌”的“聊”就用其本义“耳鸣”之意。

然“聊”的“依赖”之意从何而来?段玉裁认为,“聊”假借于“憀”,有“依赖”意。《说文》段玉裁注中:“憀,憀然也。三字句。憀然猶了然也。《類篇》曰:力求切。賴也。且也。按聊者,憀之叚借字。《戰國策》:民無所聊。凡聊賴可作憀賴。”在《韩非子》中有“主上不憀於吏,誅必死於私劍矣”,文中“憀”即“依赖”之意。在先秦时期“憀”既有“赖”意。西汉《淮南鸿烈》中也有:“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憀”。 可见段玉裁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因“聊”假借“憀”之意,表示依赖。“无聊”在古文献中多解释为“无所依赖,没有依靠”,且多表示家庭生活窘迫。然“聊”表“依赖”之意,可追溯到先秦文《荀子·卷二十》:“衣与缪与,不女聊。”可是“无聊”组合在一起,在先秦文献中几乎没有,到了汉朝开始出现,西汉较少,到东汉以后使用较多。 举例如下:

(1)慎戒外憂,上下俱搔,士民無聊。(汉·焦延寿《易林》)

(2)父母无聊,崔氏遂灭。(汉·刘向《古列女传》)

(3)穷困无聊,犯法抵罪。(东汉·班固《汉书》)

(4)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也。(东汉·班固《汉书》)

(5)血脉之动亦扰不安,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东汉·王充《论衡》)

以上五例中,“无聊”与“士民、父母”或是表生活状况的“穷困、饥寒”等词连用,多指没有生存所依赖的生活资料,表示生活窘迫,穷困到极致,无可奈何。此五例中“无聊”是一个短语, “无”是没有,“聊”是依赖。与“无赖”取“无所依赖”意时相同。杨雄《方言》中:聊者,赖也。如:龙蛇所聚,大水来处滑滑泲泲,使我无赖。(汉·焦延寿《易林·泰之丰》)。而刘瑞明在《“无赖”词义辩误与梳理》中提出,“无聊”是“无赖”引申义显然不妥。且“无赖”一词的发展变化亦值得深入探究。

“无聊”与表示情感的词连用,特别是在诗歌中,其词义逐渐产生微妙的变化。如:

(7)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东汉·王逸《九思·其一》)

(8)奈何愁兮愁无聊,恒恻恻兮心若抽。(魏晋·嵇康《思亲诗》)

(9)几度无聊倍惆怅,临风搔首独兴哀。((唐·牟融《客中作》)

(10)深院不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唐·韩偓《浣溪沙 ·其一 春夜》

(11)清明节物都谁赏,寂寞无聊恋故乡。(宋·孔平仲《清明雨不果出》)

在以上示例中“无聊”不再具有明显的“没有依赖”之意,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无聊”均与表示情感的“烦憒、愁、惆怅、寂寞”等表示内心情感的词语连用,使得其本义变得模糊不清,又容易让人理解为情感没有依赖和寄托,在示例(7)(9)中,《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郁闷,精神空虚”但是在示例(8)(10)(11)中理解为“郁闷,精神空虚”也是符合诗的意义的。但是如果把他们理解为“感情的无所依从,无处寄托”也是合理的。可见,“郁闷,精神空虚”是“无聊”词义引申的结果。当“无聊”与不同性质的词语连用,其意义也会有相应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无聊”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而且表示一种独特的意义,是词汇化现象的体现。Saussure(1983)曾指出:“在新单位的产生中,除类比以外,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粘合。”“粘合是指两个或者几个原来分开的但常在句子内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熔合成为一个绝对的或者难于分析的单位。”①董秀芳在《词汇化——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中提出由非词转化为词的现象,就是词汇化现象。②西方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的传入,“在心理学上讲,无聊是个体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从语言学上讲,“无聊”起初是指生活窘困,无所依赖。后来经过词义引申逐渐与表示情感的词语连用,具有了“精神空虚,无所事事”之意。否定动词“无”加中心词经过粘合逐渐变成一个独立使用的词,与“无聊”相似的还有:

1)无妨,①没有祸害,没有妨害。《楚辞·招魂》:“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王逸注:“妨,害也。”② 不妨,没有关系。唐·司空图《争名》诗:“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

2)无能,①没有才能,没有能力《礼记·濡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②谦词。犹不才:《三国志平话》卷上:“无能幽州泳郡大桑村人也。”

1)是否定动词“无”与其后的名词构成的动宾短语演变为副词的例子。2)是否定动词“无”与名词构成的动宾短语演变为了一个名词。这些都是汉语词汇化现象的表现。

“无聊”原本是一个短语,本义为“没有依靠,没有依赖”,因常表示生活困苦,穷苦无依。在本义的基础上,与“无聊”连用的对象逐渐扩展到事物、情感、疾病等对象,其意义也逐步延伸与扩展,可以表示情感的“郁闷,精神空虚”,也可以表示事物的“无意义,没有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无聊”使用的比较广泛,其“依赖”之意逐渐弱化。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比如“有聊”,“有聊”主要是针对“无聊”这个独立词的反义,并不具备“依赖”之意。

综上所述, “无聊”经过词义引申与具有不同性质的对象连用具有不同的意义。除此之外,“无聊”还具有“无所事事,没有事情做”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无聊”逐步词汇化形成一个独立的词,且“没有依赖”之意逐步弱化,在现代生活中偏重于人的精神空虚的状态。

注解:

①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8页

②董秀芳 2002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瑞明 1995 《“无赖”词义辩误与梳理》,湖北大学学报。

[2]董秀芳 2002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3]董秀芳 2003 《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当代语言学。

[4]王静 2010 《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汉语学习。

[5]Saussure 1983《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李芳芳(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14级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