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要善于变换角度

2016-05-14 19:42张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记号本子角度

张华

身处教育中的孩子与这个时代一样,时时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今天教育某个孩子的方法有效果,明天再用类似的方法教育同一个孩子出现的同一个问题,就可能不起作用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放之四时皆有效的经验。对于教育来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能“一根筋”。我们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情形)时时变换角度,变换方法,让教育应时对路,切合孩子的个性及实际情况。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如果有观赏者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记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一画不被挑剔。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那些曾被挑剔的笔画,今天却被画上了赞美的标记。

画还是那幅画,只因画家引导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出现了相差甚远的两种结果。假设画家再精心地画一幅画,仍旧用第一种方法去试,结果可能还是一样。长此以往,画家就可能变得颓废。好在画家变换了角度,才换来了另一种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且必须善于变换角度去看待学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举一动。面对他所谓的顽皮,用一种新的更切合他的方法去引导他,相信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以往的教育,我们就像医生一样,常常以抓住学生的缺点为乐事,并对其缺点狠狠地进行批评,以期待其得以改正。这一来,学生所感知到的只是自己的缺点,他们所看到的,始终是自己的不足。而且还可能因此遭到同学们的耻笑,这会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灰色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甚至最终走出一个失败的人生。

有一个转学专业户小C本期转到了A老师班上。开学一周,A老师便弄明白了其不断转学的原因。一周以来,天天犯事儿,不是无缘无故把这个同学打了,就是把那个同学的文具盒当毽子踢;不是故意推这个同学的凳子一下,就是把那个同学做作业的本子拿去放到讲台上……总的来说,就是搞得班级不得安宁。做作业呢?不管正确与否,也不管字迹,反正三下五除二,几下子做完了就开始捣乱。一请到办公室,低头认错的速度快,认错态度好,可是一下去就又故态萌发了。A老师反复思考后,决定先暗暗观察小C的一举一动,并作详细的记录,之后再综合进行分析。他发现,小C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已。了解到这一信息后,A老师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小C。对于小C的顽皮,他不是刻意避开,而是去发现他在作业及其他方面好的表现并予以表扬。比如,今天的作业中哪几个字写得好,就用展台向全班展示,同时还把当天好的表现写在一张纸条上,让他带给家长。渐渐地,从作业上的几个字到作文中的一句话、一段话,A老师都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展示,小C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一来,在中午做作业的时候,小C便认真多了,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影响别人。而一旦感受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小C就不再去捣乱了,也渐渐地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去看学生,我们看到的便不一样。在教育中,我们应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当发现此路不通时,应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只有摆脱一成不变的思维,多转换角度,我们才能看到学生身上不一样的风景。有时,我们甚至需要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从反面去看,自然,我们也会因此生出许许多多教育好孩子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国外一家出版公司推出的书市场销量不太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请来了一个出版策划师支招。策划师做了这样一个策划:出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你也能写一本书》。这本书除了封面和扉页之外,既不印字,也不印图,全是白纸。购书者把自己想写的写在上面,然后寄回出版公司,公司将择优选出部分作品出版。此举一出,全国轰动,几十万册“书”一抢而空。当记者采访策划师为什么出此创意时,他回答说:“只有不把书当书卖,才能卖得比书更好。”“那你把这本书当什么卖呢?”策划师微笑而答:“我把它当本子卖。”买别人的书,读到的是别人的思想,而买回本子,却可以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思想。笔者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那是一年开学,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薄的软面抄,当每个孩子都拿到后,我问:“你们拿到的是什么?”“是写日记的本子。”大家几乎异口同声。我说:“就不能是其他的吗?”孩子又看了看,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我故作神秘地说:“每个人手里拿的呀,是一本书。”孩子们拿着本子翻了翻,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我看时机也差不多了,就说:“你们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到一本写完时,不就成了一本书吗?”孩子们似有所悟。末了,我又补充了一句:“到时我们来看看,谁的书写得好!”那一学期,孩子写得特别认真。一学期结束,有的孩子写了三本,最少的也写完了一本,在学期末的展示中,许多同学的“书”得到大家的赞赏。孩子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写作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年龄、经历、心理、所在的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都在发展着变化。昨天的教育角度效果可能非常好,但它却只适合昨天的孩子,而在今天,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换个角度,换种方式。角度一变思路宽,所采用的方式才能更切合对孩子的引领,所开展的教育才会于无形中发挥出更大的效果。过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我常常只展示那些做得差的,且在班上让大家传阅。这让那些做得差的同学抬不起头,却对他们转变没有什么帮助。后来,我换了种方式。每天放学前,只展示那些做得好的,并且向全班同学指出做得好的方面(字写得工整、正确率高等),而对于做得差一些的则私下提醒,并为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一来,由于大家有了努力的方向,做得好的同学越来越多。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换种角度,就是换种思维。用不同的思维去看待我们的孩子,看待我们的教育,就会拓宽教育思路,改善教育方式,进而赢得教育的成功。

猜你喜欢
记号本子角度
扔掉的本子
丢失的日记
记号
我的新本子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脏记号
刻舟求剑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