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文综高考卷第13题探析

2016-05-14 16:39陈志广
未来英才 2016年6期
关键词:支那读音语音

陈志广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二高

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第13题,讨论China一词的对音问题。该题涉及到China一词的词源,也涉及到外来词的对音问题,有必要探究、澄清。

一、关于支那的对音是“秦”

20世纪初,法国学者鲍狄埃等人提出,支那之名起于梵语,而梵语中的支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秦朝而得名,所以称中国为“秦”,这种说法后来得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支持。

伯希和认为:欧洲人所称的支那(Chine)与古代印度人所称的“支那”属同一名称,而古代印度人所称的“支那”是指秦朝(公元前221—206年),而非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770—前476年)。支那是“秦”的音译[1]。

由于伯希和是西方声名显赫的汉学家,所以在他之后,“支那”之名起于秦,已经成为相当有影响的一种学说。

中国著名的中外交通史家张星烺先生也支持这种看法。20世纪30年代,他进一步考证说,支那所对音的“秦”不仅仅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还应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此后,“支那”一名是“秦”国之对音观点在中国流行起来[2]。

实际上,支那或支尼被当作秦的音译,自古有之。早期佛经译本,如汉代《德护长者经》曾直译作“脂那”,但东汉时译的《大方广大庄严经》的译者却已将“支那”译成“秦”。“支那”又可译作“汉”。六朝时佛典译者又将它译成“晋”或“隋”。总之,“支那”是代表一定历史年代的中国。

公元80—89年间希腊佚名船长完成的《厄立特里海环航记》称,赛里斯国“有一座很大的内陆城市叫做“支那”。那里的棉花、丝线通过恒河而运至利穆利。”公元150年,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所作《地理志》,同时有支那及赛里斯两名[3]。因此,在公元前后,希腊人对中国的称呼有二:一个来自海路,称中国为“支那”;一个来自陆路,称中国人为“赛里斯”。希腊海员称中国为“支那”,很有可能是从波斯人、粟特人或印度人那儿学去的。

2000年,刘镇清从词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英语中 China 一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名“秦”,而非秦朝 (公元前221—前206年) 的“秦”。他认为,“秦”字首先进入波斯语成为 Chin,再经波斯语进入梵语成为 Cina,最后经梵语进入英语成为China[4]。

古代波斯文对中国的称呼还有Cin,这些称呼都与粟特语中的Cyn相近。“支尼”这个名字大约是从东伊朗语中传去[5]。由于我们无法找到粟特语中的Cyn(支尼)与匈奴语中的“秦”在语音勘同上的一致性,所以,我们也无法推定支那的对音就是“秦”。

与波斯人一样,印度人最早也称中国为“支那(Cina)。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提到支那。两大史诗形成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有确实年代可考的是《政事论》,《政事论》中有“支那丝卷”(Cinapatta)一词。Patta意为“丝卷”。丝绸束成卷,应当是方便运输。这说明在印度人那里,“支那”一名是与丝绢的运输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重要的事实,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波斯人最早知道的“支尼”,也是和丝绢的输入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沈福伟先生考证,支那、支尼应是与丝绸相关的某个汉字的对音。商周以来的丝织品,以文绮最为普遍和精致。因此,西亚和印度最初接触的中国丝织品当是绮。他们所知道的中国就是产绮之国的“绮国”。因此,支那应是“绮”之对音[6]。笔者以为沈说较为可信。

至于16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China一词的含义,与古代的“支那”、 支尼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黄河清曾撰文考证,China一词并非来自china(瓷器),而是先有China之国名,而后才有以国名来指称那些出口到西方的奇特的中国瓷器[7]。

周领顺从发音上考证“瓷(器)”与china,china与“秦”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之间在语音上是相互关联的,china既可以是“瓷”的音译,也可以是“秦”的音译,至于该词在传入西方的年代上孰先孰后,要靠新发掘的史料待释了[8]。

二、关于外来词的对音

韩儒林先生曾告诫我们,在对外来语译名进行审音勘同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学知识,懂得汉字的古代读音;②必须掌握相关民族的语言,懂得该语言的语言规律;③必须掌握不同时代的翻译规则,以及各民族语言之间互译的规律。例如,各个时代的汉文史籍中,用什么汉字译写其他民族语言的语音,都有一定的规律,这是与当时汉字的读音以及境外民族的语言相适应的[9]。

韩先生对外来词对音的考辨方法,已被学界视为较为科学的方法,国内学者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我们在考察China一词的汉字对音时,必须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对“秦”字、“瓷”字的读音;然后,掌握境外相关民族语言,知晓古汉语与境外相关民族语言的语音互译规律,并考辨与对音相关的史实。

王力先生认为,“秦”字在秦汉时的读音为dzien[10]。如果要证明支那的对音是“秦”,就必须首先证明粟特文的Cyn、古波斯文的Cini(中国)或梵文中的“Cina”在语音上可以与“秦”字读音相勘合。由于我国考证支那对音的学者都不具备粟特语、古波斯语的语言修养,所以他们的考证文章都缺乏说服力。

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第13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正确答案选项为D

基于韩先生的考证方法,该答案有问题的。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是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与China的对音没有必然关联。其理由有二:China的对音是“秦”还是“瓷”,目前还是假说,也许既不是“秦”,也不是“瓷”;其二,说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就必然称呼中国为“秦”,这在历史逻辑上是站不脚的。西方人先知道秦朝、汉朝,后知道唐朝,但他们为什么称境外汉人聚居地为“唐人街”而不称“秦人街”、“汉人街”呢?

此外,题干表述也有问题。“音变”的说法不常见,学界一般说“对音”;“秦”字在古代也不读成Qin。所以,第13题的选项D应改为:必须首先弄清China与“秦”或“瓷”字的古代发音是否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法]伯希和.支那名称之起源[M].载《通报》1912年第727—742页,中译文载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编,商务印书馆,1962:36-48.

[2] 张星烺.“支那”名号考[M].中华书局.

[3] [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M].中华书局.

[4] 刘镇清.China和 Cathay 词源考证[D].《福建外语》2000(3).

[5] 冯承钧.西域地名[M].中华书局.

[6]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7] 黄河清.试论China的词源及其他[D].《现代外语》1992(2).

[8] 周领顺.“瓷(器)”是怎样成为China的?[D].《上海翻译》,2006(1).

[9] 韩儒林.关于西北民族史中的审音与勘同[D].收于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王力.汉语语音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7.

猜你喜欢
支那读音语音
“那”与“哪”的读音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我是小字典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
石原慎太郎鼓吹称中国“支那”
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
“支那”名称的由来及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