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

2016-05-14 22:41王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王迎

摘要:从身边小事、从细小事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物理教学就会从“曲高和寡”变为“曲高和众”。从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物理走近生活。

关键词:曲高和寡;曲高和众;身边物理;小事物理;兴趣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26

“曲高和寡”在詞典中的解释是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物理课历来被学生称为最抽象、最难懂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的物理课堂经常会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在这里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我们大多数物理教师并不是教得不好,也不是学生不想学好,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物理课堂一味搞空洞说教,很多抽象的、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一上来就没有任何铺垫地抛出来,导致学生一时很难理解。调子定得过高,学生难以入耳,教学内容难以深入进去,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入手,泛泛地谈一些抽象的和空洞的概念。比如在讲力这个知识点时,一上来就将物体所受的力综合在一起讲解,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显得教师讲得很费力,学生听得也很吃力。通过对该知识点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一些思想已在学生的大脑里“先入为主”了,既经常碰到但是很难描述,在考卷中又很难得到分数。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平时我们教师如果一上课就从力的定义、性质、作图等开始,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很难理解,难以形成理性的认识。如果我们能从日常生活入手,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他们能见到、能感觉到的事例,即把调子定低些,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叫两个学生到前来,让其互推,各自感受力的存在;或者准备弹弓,让学生拉弹弓,感受力的存在;或者压气球;或压弹簧,或拉橡皮筋等活动。让他们参与进来,亲自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相信这样记忆能在他们脑中存留较长的时间,也方便我们下面的讲课,将教学内容深入进去,即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下面,笔者具体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从身边的事入手

心理学家多柏雷宁认为: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有三类:一是外界的刺激,二是内在的兴趣,三是人们已存在的经验。学生听课时都希望听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讲课时,我们教师要尽量多地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讲述问题,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时,笔者在授课前布置了学生回家对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镜中所成的像这样的一个小作业,具体是看看镜中的像和本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再改变自己与镜面的距离,观察镜中自己像的大小,思考像的位置,或把手摸着脸上某一部位移动,体会镜中自己手所挪动的位置,在正式引入成像规律前,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将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分享给其他组的同学,最后笔者再进行适时的总结并引出知识点,完成教学。这样,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带着所观察到的问题来听课。这样会比单纯地讲述要有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再有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课本插图等等,让学生在领略自然现象的同时也能联想到这里面所蕴藏的物理规律。另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一个小故事、打一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从小事例入手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高深的理论都能在平凡的事物中见到它的影子,大道理往往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所以,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小事例讲大道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道理”。如上课前引入简单易行、随手可做的实验,能提高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让学生伏在桌上,用耳倾听,问学生能听到什么?然后再让他们自己敲击桌面,问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又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这件小事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小事例。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汽车轮胎、人的鞋底为什么都有花纹?飞机为什么会有升力?冬天人嘴里为什么会呼出白气?电话和手机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小事例中发现各种各样有趣的物理现象。

三、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知识有了兴趣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学习,这些节目能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再以激情带动互动,启发引导人们,并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实验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巧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物品,设计出一些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趣味性的实验,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平面镜这一节时,讲课之前,让学生做一个游戏:规则:甲、乙两人面对面站立,同时做相同的动作,但是甲伸左臂时乙要伸右臂,而甲动右臂时乙就要动左臂;甲向乙迈进一步,乙也向甲迈进一步,甲远离乙后退一步,乙也远离甲后退一步。

教师:思考:游戏中的情景在生活中是否有出现。

让学生以有趣的形式能马上进入课堂。学完本节知识后,又提出两个歇后语让学生用本节学到的知识解释:

(上接第26页)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摘不着的镜中花,捞不着的水中月

前后呼应,本节课都是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以致用,一舉多得。教师也不再是“曲高和寡”。

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在上课之前,自己亲手做了一个“魔盒”。

教师:我们听说天方夜潭的神话中有一个魔瓶,今天老师手中也有一个魔盒。我这个魔盒可以让放进去的任何东西消失,不信的话,咱们让一个同学上来试试?

(一名学生上讲台在盒子里放入一物体。课刚开始,用“魔盒”可以给学生一个惊奇,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教师:你们还能看到这个东西吗?

学生:不能。

教师:如果大家还是不信的话,咱们再让一个同学试试。

教师:怎么样?现在信了吧!不是只有刘谦会变魔术,老师也会!

学生:老师这真的是一个“魔盒”吗?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悬念,提出了问题。为了解决“为什么”,笔者相信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认真学习、去探讨。

最后笔者说一点,我们应该加强课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举手可得的器材,适量地布置学生在课外做小实验,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比如:纸锅烧水、筷子提米、自制照相机、小天平、测力计……课外测自己对地面的压强,测凸透镜的焦距等。这些小实验和小制作,根据实际,容易做的要求每个学生单独完成,较难的由课外活动小组或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来完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挥了他们的专长和爱好,使他们把物理学得更好、更活。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参与到生活中的物理,笔者认为这对于传统意识中的物理来说将是一个较大的转变。

大多数人认为,物理就是理论知识,物理就是课本,学物理就是为了考试、读高中、考大学。其实,物理不仅是知识,同时物理也是一种观念,是生存生活的基本素养。不在乎今天能否应付考试,关键是今后的物理观念、科学素养。我们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变以教师为主的“曲高和寡”,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曲高和众”,那么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会是生活。

身边物理事,悄然无声息,时刻在发生,请君常留意。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经发中学 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