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变形计

2016-05-14 22:39姜画羽
山东青年 2016年6期

姜画羽

摘 要:雷夫·艾斯奎斯通过总结自身在第56号教室20多年的实战经验,得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并且教师应以关爱学生、以德育人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而这对当下以“重应试、急功利”的中国教育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而本文就在此基础上引发思考。

关键词:第56号教室;道德发展“六阶段”

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其母语,但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具有堂·吉诃德般精神的教师培养下蜕变成一个个受人瞩目的天使,成为大众眼中的尖子生、优等生,而这奇迹的缔造者就是誉满全球的著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本文将具体阐释雷夫教学中所包含的育人思想与奉献精神,结合与中国教育现状的对比,从而思考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探究其解决方法。

一. 授之以道

著名的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如果说以前的教书先生坚定不渝得实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那么在现当代社会,知识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步伐,书呆子最终只能成为社会的蛀虫和累赘,只有辅之品德教育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雷夫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品质的培养,且书中一直强调道德发展的“六阶段”,将它视为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而这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五种。在“六阶段”中,“我想要奖赏”和“我不想惹麻烦”对应的是最低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它仅仅满足了孩子暂时的安全感,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奖励,而内心的空虚、脑子的空洞却无法填补,像一个无底洞吸着孩子的灵气和勇气。而“我想取悦某人”以及“我要遵守规则”属于社交需要,只有坚持集体意识,遵守社会基本行为规范以及与他人好好相处,才能满足基本的社交需求。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一个脱离社会独立存在的个体不能完全地被称为人,同样一个远离集体的人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和遗忘,故此时人的需求已经脱离物质、肉体等基本需求而转向更高一层的精神满足感。而“我能体贴别人”属于尊重需求。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学生会主动去体贴他人,而出于对自我的尊重,学生同样也希望对方在接受体贴之后,能够对自身有所重视。这是更上一层的具有平等意识甚至是包含献身精神的精神需求。

但对于中国而言,想达到这样的要求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雷夫在这本书中毫不避讳的讲到由于管理人员和政客,种族主义、贫穷和无知以及教师队伍素质不均匀3座大山的压迫而得出“教育无捷径”的结论。虽然我们少了种族主义的蚕食,但是学校的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等早已成为中国教育的致命伤,牵绊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即将要踏入教师岗位的学子,年轻、热情是我们新生教师的标签,但有多少积极分子在工作之初就被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所困,又有多少青年才俊为“五斗米”而折腰。

诚然,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若想让老师每天满口的仁义道德,忠信礼义,想必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成为空谈家,理论家。比如我以前所知的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因为忍受不了固有的教育体系,另辟蹊径,用一些新异的教学方式比如野炊,电影教学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受到众多学生的爱戴,但是学生在欢声笑语之后并没有留下实质性的技能,应试能力不扎实,最终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学目标没达成,老师也只能乖乖地回去走“老”路了。故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试能力是千万不能丢的,你可以批判中国的教育体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心中认定的“真理”,但舍本逐末必将功亏一篑。只有将应试和素质两手抓,均衡发展,才能产生1+1>2的理想效果。而如今的问题就在于,学生被体系这张茧束缚绑住手脚,老师同样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上层要求不断下达,老师与学生犹如“真理部”的成员,身体践行着老大哥的真理,而脑子却堆积起一层一层的锈。这样的学生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作为学生的标杆,其一言一行都有着无法比拟的教育作用,正如雷夫所说,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精神,如此才能成为学生前行之标杆,进步之领航。

二. 传之以心

现在的教师不乏激情的,他们雄心壮志,他们呕心沥血,在他们的字典里,所有的学生都是“性本善”的天使,都是“孺子可教”,而之所以会出现优劣等级之分,根本在于教师的功夫不够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就讲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反映的就是“学生观”。当然它肯定了学生的可教性、可塑性,但是能否“教好”学生却是相对的,他给老师树立了精神榜样,强调了教师的使命和任务,但是每一次的付出真的就等于回报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本书第十二章“独立思考”中,雷夫称这一章是为已经疯狂投入,但还想做得更多的老师所写的。不可否认的是,雷夫是唐·吉诃德精神的信徒,他的热情可能早已将那片片纸钱化为虚无。

他可以带着56号教室的学生行万里路去追求知识深度,提早认识大学环境,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可以花一整个学期甚至挤压休息时间与同学排练莎士比亚舞台剧;为了更好地为舞台剧配曲,与同学一起研究摇滚乐;动员一切资源去筹集资金,用来购买最好的灯光,最好的乐器,最好的录音设备来布置最好的舞台等。

诚然,雷夫的教学方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但是若想原封不动地照搬其工作方法,盲目套用于我们中国的教育明显是不现实的。主要有3大问题:一.安全问题。中国的孩子是家中的“宝”,由于父母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老师固有的神圣性、权威性渐渐减弱,当然这有其好处,但也正因为如此,家长与老师之间信任感渐渐降低,剑拔弩张的时刻时有发生,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师,更别说带着学生去旅游这种危险性极高的事情了,就算是家长同意了,现如今很多中小学也是畏首畏尾,对于组织集体旅游的事是能简则简,采取就近原则。二.经费问题。中国实行义务教育,由于各个家庭收入不均匀,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想再在孩子身上花钱实属不易,就算可以花钱,部分家长只同意给自己的孩子开销,一旦扯上集体,就拒之门外。当然,我们可以学习雷夫的主张,可以向家长委员会提出意见,也可以去寻找外面的组织机构帮助,但是这也绝非易事,现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严重,偏僻山村的孩子连受教育的机会都得不到保障,如何说服他人出钱帮你们购买乐器、灯光等非生活必需品呢?

当然在本书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究,去挖掘。雷夫的思想与做法虽独特,但仍有可取之处,但因为建立在西方教学实际上,若想全盘吸收,必将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正如陶行知所言:“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同者借镜,他山之石,固可攻玉。不同者效焉,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而中国教育者只有做到“明辨择善”、“兼收并蓄”方能使中国教育蓬勃兴旺、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张彬.陶行知教育思想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3期:1-4页.

[2]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2009年3月,第6期:156-157页.

[3]苏刚.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98-100页.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