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物理实验引申探究能力

2016-05-14 00:13严峰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惯性小球现象

严峰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学科,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轻视实验,轻视培养探究能力的现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要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及研究方法,对科学进行理解掌握,培养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素养.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实验设计、分析及推理,在此过程中,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该认真备课,根据学生学情,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及推理,更深层次挖掘相关知识.许多高中一线教师,一直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三点想法,旨在提供借鉴.

一、创建情境,以生为本,激发兴趣

大千世界中物理知识众多,教师应善于运用熟悉的物体、现象创设不同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现象的能力.

比如讲解“角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本节课的兴趣,教师先用幻灯片放映直升飞机的开启过程:开启主螺旋桨电源,螺旋桨依照顺时针方向转动—机身反向转动,调整螺旋桨控制电位器—螺旋桨转动加速—机身反向转动加速.根据幻灯片展示现象,教师提出问题:“飞机为什么要安装螺旋桨,螺旋桨起什么作用,没有它飞机会怎样?”.教师告知学生:“学习本节课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由于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学生理解困难,为避免挫败学生积极型,教师首先用幻灯片演示“角动量守恒定律”现象,给予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更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又如,“磁现象和磁场”是磁场章节中重要的一节,生活中学生也有所接触,初中学习已有基础,但是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抽象的,为了满足学生探究新实验的兴趣,课前教师布置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磁现象,举例说明熟悉的现象及应用”,上课后让学生踊跃回答,教师通过多媒体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比如极光、黑子)的一些现象及应用(磁悬浮列车、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由于学生初中已有相关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提出通电导线对小磁针的作用.教师指出其实在1820年,奥斯特就已经探究出成绩,多媒体展示奥斯特的实验过程,因磁场的抽象性,所以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本节课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强的直观性,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

教师不仅可以创设与生活、经验相关的背景,也可以创设一些新颖与奇特、悬念与冲突的情景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只有通过设置熟悉、新颖、悬念的背景,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探索欲望,提高探究能力.

二、问题引导,联系猜想,深层探究

针对某些抽象的物理知识,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或实验基础上,萌发新的想法和观念,设计形成初步的实验框架.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生容易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深层次地探究及挖掘出难以理解的知识.

比如,“惯性”章节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难点问题,学生已有初中知识基础,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性质,但学生很难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所以给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演示:在试管中放入塑料小球并装满水,木塞塞口,把试管放在小车上,自上而下自然释放,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塑料小球的运动情况.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预测塑料小球的运动情况,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预测相反,塑料小球向后运动.为了让学生联系猜想,教师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讨论,这几分钟学生会积极讨论,有的学生会静静思考,质疑精神强的学生怀疑实验不科学,经过学生充分的思考、提问问题、联系猜想及探究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做第二个实验:在试管中放入金属小球并灌满水,木塞塞口,把试管放在小车上,自上而下自然释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第一个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列表比较、讨论两组实验的不同.小组学生总结出:两个小球的质量不同;水、塑料小球、金属小球均具有惯性;试管中没有空余部分,惯性大的物体向前运动,惯性小的物体则反向运动.通过两次实验演示,学生理解了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实验的直观性,对实验探究产生兴趣.

为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提出疑问、假设、猜想,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实验探究.在实验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标准的操作步骤,联系思考与相关实验原理及理论知识.通过积极参与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深层次知识.

三、实践操作,观察总结,内化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掌握并区别不同的试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推理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如讲解“大气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主进行,能培养学生们合作潜能.第一个实验是“覆杯留水”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后,很多学生以为是水把纸给粘住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个实验: “细管留水”,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确实存在大气压,但是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提出新的问题:大气压的方向如何.此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第三个实验:用小的“橡胶帽”吸引大玻璃.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并总结出各个方向都存在大气压,而且大气压压力较大.这些实验可以教师单独演示,但是更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通过边思考边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将演示实验转化为独立实验或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在小组自主创作中,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很多现代企业要求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实验课设置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如何有效利用物理实验达到此目的,是广大一线物理教师一直困扰的问题.这要求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们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创设意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惯性小球现象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狐狸教数学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
奇异现象传真
无处不在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