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和尚艺术成就评述

2016-05-14 07:16陆晓明
艺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诗书画董其昌和尚

陆晓明

〔摘要〕明清之际云南艺术界第一人首推诗书画“三绝”且风格自成一派的担当和尚。本文从担当和尚身世及生平着手,通过其遁入空门前后艺术风格的对比分析,对一代大师担当和尚的诗书画艺术成就进行归纳及评述。

〔关键词〕担当和尚明清书画

对于集诗书画“三绝”于一体的担当和尚来说,称之为明末清初云南艺术界第一人并不为过。目前国内学界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生平尤其是出家后的艺术成就上。无论是颇具禅意的诗作,还是不拘一格的书法,又或其洒脱冷逸的绘画,无不体现出担当和尚的佛学修为及精神境界。

一、担当和尚身世生平

担当和尚,出家前姓唐,名泰,字大来。出家之后,曾用法名普荷、通荷。“担当”实际上是他的号,又有别号曰此置子、布史和迟道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担当染微疾而卒,终年81岁。

担当和尚祖籍浙江淳安,明初实行军屯制后,其祖辈于洪武年间迁至云南晋宁县。自其曾祖开始,世家皆为文人。其父曾任临洮同知。担当和尚少年时即颇为聪明,以善诗文闻名乡里。然而其仕途却并不顺利。在礼部应试未中之后,他曾以诗自述:“迨余忝无似,性僻喜素修;尚论慕隐沦,欲为执鞭谋;俯就明经役,牖下不可留;聊此借公车,实从五岳游。”由此可见,担当和尚其时已对功名、利禄颇为淡漠,而对山水名胜别有兴致,而非部分研究者提出的“科场失意以致遁入空门”。

在游历过程中,担当和尚先拜董其昌为师、后又曾师从李维桢。董其昌曾称赞他“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他返回云南时恰逢崇祯元年贵州土司作乱,在绕道而行之时又拜访了陈继儒(陈眉公),向其学习绘画。数年之后,徐霞客游至云南,担当和尚与之一见如故,赠诗达三十余首,其中不乏“只许一人知,何须天下识”与“滇池虽向北,我梦只朝东”这样的名句,徐霞客也在游记中写到“既见大来,各道相思急”与“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之意,因友及友,余之贫而获济,出于望外若此”。两人相见恨晚之情溢于言表,颇有俞伯牙钟子期之风。

二、担当在诗联方面的成就

担当和尚作诗撰联,视角独特,用词新颖,赞许其诗联胜过其书画者甚众。徐霞客称赞他“诗翰为滇南一人”;董其昌称赞他“温存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李本宁则赞之为“大来妒能做开元大历前人语,清而不薄,婉而不荡,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但评价最为恳切的还要数陈继儒:“灵心逸响,丽藻英词,调激而不叫号,思苦而不呻吟”。

例如,担当在鸡足山遥忆晋宁盘龙寺莲峰大师圆寂时写下的《在鸡山忆盘龙寺莲峰祖师遗蜕》及两幅联,诗和联均是用充满禅意的眼光和不拘一格的词句把生死之道描绘得贴切自如,却又情真意切。

但是,担当和尚以禅入诗之外,更多的却是对“入世”解读。例如《同客游鸡山》,就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满清政府高压统治之下,民间哀鸿遍野,愁云惨淡的景象。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即位后,按照明代原本的宗藩顺序继位制度,应该称叔叔武宗为皇考,改称生父兴献为皇叔。而朱厚熜则力主“继统不继嗣”,想尊称自己的生父为“兴献皇帝”。杨升庵当时担任状元授翰林修撰,出于热情也参与了联名抗议,结果却使得朱厚熜龙颜大怒,杨升庵也被谪贬至云南永昌。担当和尚对此写下《昆明池吊杨太史》,表露了对杨升庵的同情,在全诗的最后一句中,他发出了“谁识寸心难拨转,至今滇水不朝东”的愤懑情感。

如果说这些事件更多的是表达出了担当和尚的政治态度和个人情感,那么《昆明池》就充分体现了他最为“入世”的态度。全诗并无太多个人情感,而是通篇充斥着对于王朝兴替的感慨。

大而化之之谓圣。担当的感怀,又可通过完全不像是“宏大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这副原本悬挂于鸡山大觉寺的厨房,后于民国初年由李根源先生摹刻在昆明筇竹寺内的联。联面大意是:和尚外出托钵化缘后,风尘仆仆地回到深山中的古寺。但是出家修行,其实并不仅仅是希望能听到大户人家钟鸣鼓响,可以上门化缘,有口饭吃啊!离寺远行之时,其实心里明白,此时此刻,寺里的盐已经用尽,炭也已经烧完了。担当和尚此联意在告诫外出的行脚僧们,不应以化缘为主要目的,要认真修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然而从担当和尚本人的身世和其一贯的志趣上来看,此联的言外之意其实是:我选择了出家为僧,并不是选择日日听从钟鸣鼓响上门化缘,而是从寺里僧人的窘迫,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社会民生凋敝,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我于心何忍!

由以上诸例可见,担当和尚的诗和联,绝不是枯燥的禅理解读,也不是抒怀泄愤,更无士大夫常见的感伤或田园诗人的陶醉,其诗其联,绝无卖弄辞藻,无病呻吟之态。或者说,他的诗和联,每一首都是言之有物的。

三、担当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担当和尚的书法,师承董其昌,颇显清逸秀美;晚年之时,方才以运笔雄健、结体开阔闻名,笔风卓然自立,墨迹堪为云南书法之宝。如《如读陶诗》、《千峰寒色》,下笔横扫千军,雄浑大气;《似大澄兄》,笔走龙蛇,刚柔并济;《诗画合壁》,变化万千,妙生自然;《南岳高僧留客去,庐山道士送书来》,豪放自如,锋芒毕露;《千峰寒色》虽仅有四字,却字如其意,孤傲冷僻,既有一种大漠孤烟的苍凉,又有雄浑恣肆的豪放。从担当的字里,似乎可以读到他的人生际遇,他的抑郁难平,他的壮志未酬。

在他书写的诗作中,并不拘泥于呆板规整的布局方法,而是直行向左微斜,略显疏松的行距搭配大小相间的字体,给观者以闲适、轻松的美感。同时,他集诗书画于一体,整体效果相得益彰。如意境苍茫的题画诗“僧手披霜色有无,千层林麓尽皆枯;尚留一干坚如铁,画里何人识董狐”,配合其厚重凝练的中锋线条、疏落有致的侧峰皴擦,酣畅淋漓的泼墨,以及力透纸背的焦墨点苔,融汇诗学,贯通禅理,清新脱俗,又锋芒暗藏,铮铮傲骨似可跃然眼前,将笔墨刚柔、轻重、缓急、枯润、巧拙、生熟的变化运用妙到巅毫,几近炉火纯青之境。

四、担当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

担当的画,风格唯“枯、淡”二字,颇有造诣,自成一家。其绘画主要以泼墨山水画为主,兼有写意人物。画作的笔墨及构图均十分简练,抽象的黑白两色之外,留给观者想象纵横的空间,清新俊逸之中,不由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董其昌在绘画史上提出了“南北二宗”,北宗善钩研,南宗善渲澹,北宗偏于形,南宗重在神。而担当和尚的绘画风格如刑文所言,呈现出前期偏向董其昌,后期偏向倪瓒的风格。担当自己曾言:“支离老手,非熟极而生不可”。如其所言,南宗重在神韵,却绝非简化。担当自己的绘画功底之深便世所罕见。虽简淡为主,却是返璞归真的境界。黄苗子认为,担当的绘画作品已经“超越了董其昌的藩篱,否定了他的‘不可不熟与‘熟外熟的要求,一味从生拙处着眼,所以能够自成一家,抛去了董其昌那种圆笔淡染的所谓南宗笔墨”。后期,担当的山水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简、怪、空、冷”特征,画面布局与他的心境及情感相对应,没有丰腴的色彩,偏向写意水墨,常用大量的留白表达意境的深远和层次感。而恰恰就是在于留白之处,体现出巧妙和空灵的美感与神韵。

以禅入画,在绘画史上本不鲜见。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王维,有“人生到处知何似,恰如飞鸿踏雪泥”的苏轼,当然,还有以禅论画开辟南北宗分野,并且与担当和尚渊源颇深的董其昌。而担当对禅画的偈语题诗“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堪称其心性直白的描述,对禅画意境理解之高妙,难有伯仲。

最能代表担当特点的作品,当属《诗画合璧》与《如读陶诗》,真正达到了可止则止,惜墨如金的地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通过单纯的形式,对描摹对象特点进行抽离,通过高度概括,表现为颇具禅意的“无画之画”。担当曾说:“人闲山必瘦,只为色全无”;“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空处想鸿蒙”。因此,他的山水画作多为荒村古寺、野渡深山、风雨渔樵、寒林秋色之类。总体上呈现简约质朴,凝重而不板滞,流动而不轻浮,荒漠空寂,含而不露的意境。在笔墨酣畅之上笼罩着一种浓郁的禅味。山水画之所谓“静观自得”,在静观中将一山一水用一线一笔升华为一种境界,一种名山大川浩然之气皆于胸中的境界,担当和尚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结语

担当和尚诗书画“三绝”的艺术成就,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大巧若拙,以少胜多;朴素简洁,形神兼备;诗书画合而为一,而其意在画外。若单以技法论之,似乎也并无突破性的贡献,但欣赏其作品时,由物及人,思及他身世、见闻的感怀,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作品的力量。明清时期的云南艺术,担当和尚,可谓第一。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李伟卿.一自为僧天放我———担当出家问题的再审思[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2]张云霁.浅探担当出家前后的精神世界[J].大理学院学报. 2009(07)

[3]张成来.担当山水画艺术管窥[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猜你喜欢
诗书画董其昌和尚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小和尚打水
董其昌作品欣赏
小和尚
诗书画苑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诗书画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诗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