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6-05-14 07:40王晓光戚飞
艺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王晓光 戚飞

〔摘要〕模型制作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主要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到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试图通过这些改革在提高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模型制作教学改革设计创新能力

模型制作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图纸)与三维空间形体之间转换的理解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直接的操作对空间体量、成型工艺、材质、比例、色彩等的关系有直观、亲身的体会。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可以将设计的理念及设计思维以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设计方案的最终效果,是设计师与客户,设计师与设计师及施工人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一、目前教学方式的相对陈旧

现在模型制作课大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先由教师介绍常用模型材料、制作技法、制作程序等,分析优秀案例,之后安排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是相对陈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被动学习、缺乏创新能力、学习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此问题,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可以采用“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查找书本资料和教师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学做合一”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其学会独自思考,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转化,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而现实中很难做到学生主体,学生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更多的是被教师牵着走,被动消极地进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效果不尽人意。

(1)“提问加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除了依靠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一般对教学的分数比较在意和重视,可采用提问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当学生遇到问题或疑惑的时候能积极向教师提问,教师给与解答并对学生的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此外在课后或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email或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提问等。教师除了加分之外在解答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和提问。

(2)“创建情境”形成工作环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设计公司、工作室实习实训时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远高于校内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更积极并且更有责任感、使命感与代入感。根据学生这样的特点,在课程实训中采用创建情境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模拟工作环境,更改教室家具的摆放形式和周围空间布局的设计使其符合真实的设计工作室,由教师扮演客户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模拟工作中客户与设计师的日常对话,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工作氛围,在这工作种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担当“主角”,更好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小组自治”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另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组自治”的方式,众所周知设计行业不能“单打独斗”,更多的设计任务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完成,在真实设计工作中如此,在学习中也是一样。通过分小组进行合作制作模型,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学生在团队中更有学习氛围,也更加愿意主动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民主选出组长,由组长进行模型制作的分工安排和进度计划,各组员在制作过程中相互帮忙相互监督共同完成任务,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学生的主动创新性。

(4)“展赛教结合”调动积极性。学生的模型作业可以采用“展赛教结合”的方式,通过举办课程作品展览、组织模型制作大赛的方式与课程教学相互结合。学生的辛勤劳动成果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欣赏,以大赛获奖的方式得到认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过于注重结果,教学打分不够客观

第一,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打分往往只看模型最终的效果,而对模型制作的过程并不够重视,造成学生的急功近利,只追求最终效果而不在意制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分数很多同学会买一些现成的家具模型,更有甚者去找“枪手”帮忙制作。针对现状,在模型制作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过程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过程在评分中的比重,更加客观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要求学生主动记录模型制作的过程,采用拍照和拍视频等方式记录制作过程并制作PPT,将学生模型制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展现出来,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除了模型之外更加注重学生制作过程中的感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将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问题及时记录下来,通过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达到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二,增加校内多元化的评价。课程评分大多为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打分,相对会受到主观成分的影响,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相互评价考核,通过小组制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小组内部组员之间相互的评价打分,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的激励,共同进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而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也增加打分机制的客观合理性。

第三,增加校外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评价虽然能够增加评价的多元性,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应增加校外特别是同类院校等的相互交流和评价机制,除了举办展览等方式之外,鼓励学生将作品等上传互联网,采用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的展示平台增加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校之外的人员的评价特别是同类院校的评价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

四、课程学时相对不足,理论教学占用过多,课堂实践不够充分

模型制作课程相对课时量并不充足,加上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又占用了部分课时,导致实践教学课时不够,很多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做模型。学生课后制作没有教师现场指导,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模型设计制作能力的提高。对此,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模型制作课的课时量,采用分段式教学保证模型制作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和网络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途径和方式的多元化,将一部分或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放到网络平台,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讨论和实践。

此外,还可以将课程教学与课后社团活动充分结合,组织建立模型制作社团,让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学生课余时间能够在相对固定的模型工作室进行实践,安排好教师值班,给予课后模型制作的同学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保障学生课余时间模型制作的实践效果。

五、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1)教学重点不应只放在技能的掌握,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模型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不仅仅是模仿或者抄袭已有设计,而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和调整,总体为了整个模型最终效果表现得更好。鼓励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一些改进设计,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入模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从模仿设计入手逐步渐进到改进设计再到完全的原创模型设计制作。让学生知道模型制作的目的并不是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模型材料的创新,鼓励学生废旧物的回收利用。除了模型制作方案的创新之外,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模型制作的材料可以进行创新,提倡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重新设计利用,运用到模型的制作中,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材料缩减费用,也可以将废物利用回收,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好废旧材料的表面色彩和质感为模型的最终效果服务。例如在模型材料选材中鼓励并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废旧的衣服等织物材质等进行墙面和家具等材质的表现,运用一些废旧易拉罐来表现建筑室内金属材质等。

结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要随着课程不断发展而调整与改革,只有我们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通过教学的改革,学生在模型制作课程中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提高,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团队的合作精神不断加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中逐步建立,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郭勇、陈玉霞、涂道伍、刘亚梅.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王晓光.室内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实践.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3]李舒萍.环艺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美与时代(中旬刊),2014,(2)

[4]郑志颖、华颖、顾韩.风景园林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山西建筑,2014,40(2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