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平县生态建设对土地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2016-05-14 11:18戴闻书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护土地生态

【摘 要】康平县位于辽西北地区,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康平县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地和谐、地力常新、安全健康、永续利用”为出发点,“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加大了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达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生态 建设 土地 保护

1 自然情况

康平县土壤共7个土类、12个亚类、23个土属、40个土种。其中以草甸土、棕壤土分布最多,是全县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的主体土壤。土壤多沙化、盐碱化,土壤瘠薄,肥力低下。土壤风蚀严重,植被覆盖率低,草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康平县植被属于温带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区。植物区系受科尔沁沙地影响,处于内蒙植物区系南侵、华北植物区系日趋退缩的交替地带。原始植被已遭破坏,残存寥寥无几。原始林木多为自然散生,主要有家榆、山杏、小叶杨、黄柳、胡枝子、锦鸡儿等;原始草类有碱草、隐子草、冰草、白茅、荻草、茵陈、拂子茅、差巴嘎蒿等。现有森林全部为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刺槐、梨、沙棘、小苹果等。全县植被覆盖率低,其中草地占20%,林地占18%。

2 社会经济情况

康平县下辖15个乡(镇),其中包括7个镇、4个乡、4个少数民族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0个村民委员会、10个街道办事处、10个省、市、县国营农、林、牧、渔场,县镇政府所在地为康平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全县共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531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3%。

3 土地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城乡建设用地对耕地呈鲸吞之势

全县分属低丘漫岗、低洼平原和风沙盐碱三大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率达到95%以上,并以种植业、林业、和牧业利用为主,占到土地总面积的77.09%,土地垦殖率达到47.0%,呈现为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结合利用的特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开发区和商品房建设用地最多,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2 耕地比重高,低产田居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耕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耕地以旱地为主,低产田居多,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普遍依赖于大面积施用化肥。到2009年全县化肥施用强度达到239.1公斤/公顷。为了降低劳动强度,除草剂被普遍使用,所用之处,寸草不生,不仅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还增加了土地板结和盐碱化的风险。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也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3.3 林地覆盖率逐步提高,但树种单一

康平县属于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一部分,土地生态区位的独特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彰显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品种以速生杨为主,树种单一,难以形成自然地生态群落。而且有些杨树品种病虫害较多,树势较差。此外,一些原有林场的樟子松林,由于过度密植,存在大面积枯死的现象。

3.4 牧草地比重较大,过度放牧加速土壤沙化

康平县处于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具有牧业发展传统,牧草地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近1/10,近几年由于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由于散放会降低养殖成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草原载畜量过大,过度放牧加快了土地沙化进程。

4 通过生态建设达到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4.1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

在制定《康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高瞻远瞩,科学合理的规划每一块土地,寸土寸金,因地制宜的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规划中各项措施应得到全面落实,耕地应得到有效保护,各业用地矛盾应得到有效协调,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应该得到有效地保障。

4.2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优化与集约配置建设用地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主管部门应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选址的引导,各项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低等别的耕地,禁止对优质耕地的占用。集中布局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新农村建设用地,强化中心区域用地控制。将人为因素对土地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4.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生物和高效低毒农药、扩大绿色食品基地种植面积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应当予以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对症下药”,改良土壤,防止由于过度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提倡多使用农家肥。鼓励采用生物方法控制病虫害,鼓励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污水灌溉,争取从源头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扩大绿色食品基地种植面积,对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

4.4 继续加强“三北”防护林和辽蒙边界阻沙带工程建设,扩大封山育林地面积

如何巩固林业建设成果,针对品种单一,树势较差的问题,应该采取林、灌、草相结合,多树种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自然地生态群落。在生态脆弱区,扩大封山育林地面积,禁止滥砍滥伐,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到2009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1.7%,其中历史上沙化最严重的海洲窝堡乡森林覆盖率超过50%,土地沙化得到根治,康平县也获得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辽宁省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4.5 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制度扩大生态保护区和草场保护区面积,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首先要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还要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对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有沙化趋势的已垦草原,实行退耕还草。增加草原保护与建设投入,扩大生态保护区和草场保护区面积,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转变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舍饲圈养方式,半农半牧区推行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技术,对保护区内的牧民给予经济补贴。

5 结语

康平县政府以生态立县为目标,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加大了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达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简介:戴闻书(1979—),女,本科,工学士学位,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程师,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E-mail:kpxstb@163.com。

猜你喜欢
保护土地生态
我爱这土地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分土地